2024年8月20日发(作者:)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
商品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即购进价格。由于批发商品的进货
渠道、进货批量、进货时间和付款条件的不同,同种规格的商品,前后进货的单
价也可能不同。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进价直接确定商品销售成本外,
一般情况下,出售的商品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一个适当的进货单价,以计
算商品销售成本和确定库存价值,据以核算商品销售损益,以反映经营成果。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程序,有顺算和倒算两种方法。顺算法先计算商品销售
成本,再据以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倒算法先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再据以计算商品
销售成本。
顺算法的计算公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进货单价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倒算法的计算公式:
期末结存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非销售减少金额-期
末结存金额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点,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
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
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存最久的存货,期末
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
变质的鲜活商品。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
(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
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
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
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购入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购入
数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末库存金额=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例]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36=472(元)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
量较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次购入商品以后,根据库存数量及总成本算出新的平
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例] 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7月4日进货后平均单价=(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销售商品成本按销售时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销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销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销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合计1 300(包) 3 055(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企业经营商品品
种多,每月进销业务频繁时计算工作量较大的问题。一般适用于品种简单,前后
进货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四)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实际进价作为计算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
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销售数量×该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
采用个别计价法,会计部门应按进货批次设置商品明细账;业务部门应在发
货单上注明进货批次;仓库部门应按进货批次分别堆放商品。
这种方法便于逐笔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比较正确,但工作量较大,适用
于直运商品和进货批次少、销售能分清进货批次的商品。
(五)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种库存商品的最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商
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时,先按最后一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
算,最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推进计算。
[例] 仍以资料为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金
额。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后进先出法计算:
商品销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00=400(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看,采用后进先出法,在购进单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计算
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高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低成本,毛利亦为最少。
在购进单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低成本,而期末库
存金额却是最高成本,毛利亦为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种对商品销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计的毛利率(按上季实
际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采用毛利率法,计算手续简便,但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不够准确,因为这种
方法是按照企业全部商品或大类商品计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两个
月采用,季末应选用其他五种成本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调整。一般适宜于经营
品种较多,月度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有困难的企业。
以上六种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点,企业应结合业务情况选择采用。但
一经选定,在一个年度内不能随意更换,以保持年度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口径一致。
1、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为: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它反映了企业产品销售
的初始获利能力,是企业净利润的起点,没有足够高的毛利率便不能形成较大的盈利。与同行
业比较,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同业水平,说明公司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定价高,或与同行
比较公司存在成本上的优势,有竞争力。与历史比较,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提高,则可能是公
司所在行业处于复苏时期,产品价格大幅上升,2003年的钢铁行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种情
况下投资者需考虑这种价格的上升是否能持续,公司将来的盈利能力是否有保证。相反,如果
公司毛利率显著降低,则可能是公司所在行业竞争激烈,在发生价格战的情况下往往是两败俱
伤的结局,这时投资者就要警觉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彩电业就是这样的例子。
2、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它与净利润成正比关系,与销售收入成反
比关系,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额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
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
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3、营业利润率,是营业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100%。它比销售净利率能更好地刻画公司
主营业务对盈利的贡献情况,因为净利润是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及营业
外支出净额后得到的,而这些收入或损失的持续性较差,排除这些影响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盈利
能力变化及不同公司盈利能力的差别。
4、资产净利率,是净利润除以平均总资产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平
均资产总额)=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净利率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它可分
解成净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的乘积,这样可以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资产净利率的增加或
减少。
5、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除以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100%=(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平
均总资产/平均所有者权益)×100%=(净利润/平均总资产)/(1-平均资产负债率)
更多推荐
成本,商品,计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