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1日发(作者:)
《清明上河图》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
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
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
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这幅长卷为绢
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
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
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
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
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
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
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
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
外的景物,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有往城内送炭的小毛驴驮队。
渐次柳枝成丛,嫩绿新发,行人往来,其中有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队伍和
长途跋涉的行旅。。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汴河 由黄河受水,从西向东横贯汴京城南部,流入淮泗,是当时南北交通
孔道,为北宋王朝国家漕运枢纽。画中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
来于河心,造成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横跨拱桥,其桥
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巧,形制优美,宛如飞虹。这座桥一说是\"
上土桥\",在汴京内城东角子门外,一说是离汴京外城七里的虹桥。桥的两
端紧连着街市,车马行人,南来北往。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
1
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来了看热闹的人群,成为全画
的珍个高潮。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以高大雄伟的城楼为中心,
两边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肢店、肉铺、寺观、公廨
等。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另有医药门诊、
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行人摩肩
接踵,络绎不绝,土农工商,男女老幼,各个阶层人物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
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清明上河图》
在表现手法上,彩了传统的手卷形式,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
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
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
整体,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结构严谨。画中人物多达500余
人,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
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
线条遒劲老辣,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
中的稀世珍宝。
2
更多推荐
汴京,全图,描绘,长卷,汴河,历史,杰作,文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