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发(作者:)
浙江省仙居县2024届中考语文四模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焕散
电饼铛
琳琅满目
震聋发聩
B
.秸梗
城皇庙
漠不关心
青面獠牙
C
.寥廓
乌纱帽
岌岌可危
掎角之势
D
.盘踞
好莱坞
深思冥想
光耀门眉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兑命》曰“学学半”。(《礼记》)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D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郦道元)
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达——大闹野猪林
B
.林冲——雪夜上梁山
C
.武松——威镇清风寨
D
.宋江——智取无为军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C
.他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有工夫就阅读书刊,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
D
.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5.根据课文默写。
①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②
______________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
______________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⑤金樽清酒斗十千,
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⑥
______________
,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⑦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淳朴民风,以及表达热爱传统文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6.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领导力包括四个要素:前瞻力决策力亲和力和毅力。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参考以上至少两个要素结合作品
中的具体情节,分析其领导能力的具体表现。
①唐僧(《西游记》 ②宋江(《水浒传》)
(2)战争中有关爱苦难中存温情。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体现人物间深厚情感的故事。
①保尔·柯察金与丽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祥子与老马小马(《骆驼祥子)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公假道
奚谓顾小利?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
\"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币,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
敢受我币。若受我币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忧。\"君曰:\"诺。
\"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
之有虢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
虞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兴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
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爱小利而不虑其害。故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虞:和下文的“虢”,都是国名。垂棘:地名,以产美玉著称。屈产:地名,产良马。
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一处)
夫 虞 之 有 虢 如 车 之 有 辅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赂虞公求假道焉
______
而欲许之
______
又克之
______
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
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4
.荀息曰:“若受我币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请写出他这样说
的原因。
5
.司马迁《史记》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请你结合本文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利”。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
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
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
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谢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此山水之布置也。
注:①布置:指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的构思布局。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面对
.
C
.名之者谁 名:取名,命名
.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
.
2
.把语段(一)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
.语段(一)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有什么作用?
4
.按照语段(二)中郭熙的审美标准,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和琅琊山的美有什么相同之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
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
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
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
③
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
④
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
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①孤: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②适:改嫁。③辄:往往,每每。④日昃(
zè
):太阳偏西。
①②
①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致:
______
.
(2)不敢稍逾约 逾:
______
.
(3)益慕圣贤之道 益:
______
.
(4)去之南都 之:
______
.
(5)或夜昏怠 或:
______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3
.(甲)文中的宋濂为解决无书可读的困难,他“
________
”;(乙)文中的范仲淹为解决读书时产生的困意,他
“
________
”。(用文中语句作答)
4
.结合选文,请你具体说一说宋濂和范仲淹在对待学习上有何异同点?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増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
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
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
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
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
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
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帮助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
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
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
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少年时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
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
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
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
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热,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
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
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
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
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
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1
.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2
.根据内容,把第④段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
3
.下面的语段放在选文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
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4
.从全文来看,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较量
(1)宫本傍晚进门的时候,天一阁的旅糊匠汤文刚把民国十八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听人
打门,知道是保长说的人来,把儿子推回后院,开门迎客。
(2)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手中托一黄绢包起的卷轴,见汤文开门,jū gōng一次。
(3)汤文跟在客人身后。这个斯文的背影,让他感受到隐隐的杀气,那是马褂和笑容掩饰不住的。
(4)宫本不落坐,环厅踱来踱去,看墙上字画。汤文牵一下嘴角。好东西谁家挂在厅里,再说,这年月,还给你
小日本留着?
(5)“听说府上世代裱画,可当真?”(A)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
(6)“是。我汤家有祖训,男不读书为官,故传一裱糊手艺,赖以糊口。”汤文安静落座。
(7)“汤先生过谦。济南府人都知道汤先生颇通古字画鉴赏,怎会是一裱画匠?”宫本摆手,一绺小胡子下的嘴
角翘起。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8)“过奖了。我汤家在济南府居住多年,全赖大伙提携,混些许薄名,有口饭吃罢了。”
(9)“汤先生不要自谦。近日鄙人偶得一画,来府上是请先生指教的。”宫本毕恭毕敬将卷轴放在八仙桌上,慢
慢打开。
(10)汤文身子哆嗦一下,站起,复坐下稳住——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11)宫本侧脸,审视汤文表情,示意近前观赏。汤文懒懒站起,含笑俯身细看。
(12)一个钟头过去,门外两个日本兵踱来踱去。厅里,宫本和汤文依然俯在画前。
(13)“汤先生,画可是真的?”宫本意识到汤文已经看完,抬头问。
(14)汤文笑笑:“宫本先生,恕汤某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
(15)(B)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汤先生不愿将真相告诉鄙人?”
(16)(C)汤文沉吟一番,作无可奈何状:“不,宫本先生,汤某只是不愿打扰先生雅兴。我看先生表情,必认
..
定画是真迹,汤某说假,先生会信?再说,这画逡迤壮观,定为名家所绘,即使假的,若先生喜欢,赏心悦目,作真
品藏之,又有何妨?”
(17)宫本听完,离开八仙桌,在屋里急速踱几圈,站定在汤文面前:“汤先生,实不相瞒,鄙人此次奉命来中
原,其实就是找人鉴定真伪。”说完,重新落座。
(18)汤文微笑:“既然宫本先生如实相告,我也就实话实说。自此画出世,受宋徽宗喜爱,用痩金体题‘清明
上河图’并盖上双龙小印,就有历代名家争相临摹,故赝品颇多。真迹藏于皇宫,虽偶有流落民间之时,一旦世道太
平,朝廷即悬赏搜寻缴入皇宫,见真迹之人并不为多。加之此画是巨幅长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各
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临摹非一朝一夕可成。由此,赝品笔法精湛者不少,毫无差错者却无。”
(19)(D)宫本沉吟好久:“先生果为饱学之士,宫本佩服。不知汤先生可否赐教如何看出为赝品?”
..
(20)汤文缓缓说道:“此画确有真迹,应该尚存宫中。只是不知道具体藏匿在何处。不过,先生此画确非真迹。”
(21)见宫本微微张嘴,汤文伸手指“市区街景”部分四个掷骰子人道:“先生看桌面上骰子,掷出两颗为六点,
有一颗尚在旋转。以先生想来,此掷骰子之人希望自己几点呢?”
(22)宫本不假思索:“六点!”
(23)“对,此人定然希望如此。耍钱人皆为急功近利之徒,此时定会在口中狂喊。先生细观此人口型,他喊的
可是此数?”
(24)宫本满脸愕然,张开嘴巴:“六……”汤文如释重负般笑笑,抬手拭额:“先生以为,此画是真是假?”
(25)宫本满面颓丧。沉吟片刻,见汤文作势要为他收起画幅,不耐烦挥手道:“天皇索要真品,假画又有何用。
既然先生熟知真迹,又是画师之后,鄙人请先生细观此画,找出其中错处用朱笔在画上标出,可好?”说完,细眯了
双眼,看定汤文。
(26)汤文作为难状笑笑,片刻方才说道:“既然先生抬爱,汤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不过实在力不从心,怕耽
误大事。我勉力为之吧。”
(27)宫本走了,留下一日本兵,立在汤文正屋门外。夜晚,又有一队日本兵驻进了院子。
(28)第二天,天已大亮,日本兵还不见汤文出门,进屋察看,汤文竟没了踪影。
(29)后来济南府的说书人快嘴张编了评书,在听雨轩道出真相:那宅院本是一官宦的后院,家道中落后卖给了
汤文。寝室中有一地道通到城外,是防备兵乱修的。那《清明上河图》竟是真的。张择端画的上河是现在河南开封府,
开封府人喊“六”,本就是撮口音①,可宫本有点福建口音,福建口音的“六”是张着嘴巴喊。
1
.看拼音写汉字:
jū gōng
(
_____
)
2
.请联系上文,找出两句与划线句(B)相呼应的句子:
________
和
________
,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宫本在
________
的
外表掩饰下,隐藏着
________
的性格本质。
3
.文中两处加点字“沉吟”的主体和内容都是不同的,其中(C)处的“沉吟”是因为
________
;(D)处的“沉吟”
是因为
________
;
4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写“汤文刚把民国十八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一笔,看似闲笔,实则为塑造主人
公汤文性格埋下了伏笔。
B
.选文(A)处写“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一句是为下文汤文使宫本上当的情节作了铺垫。
C
.选文多处写到门外的“日本兵”,既符合宫本的身份,也交代了宫本早已识破汤文说谎,欲卷画逃走的预谋,表
现出宫本的先见之明。
D
.选文结尾补充交代了汤文逃走真相、图画的真伪及汤文战胜宫本的奥妙,这样处理使前文充满悬念,情节跌宕。
5
.文中汤文和宫本双方所展开的“较量”,表面上是
________
;实际上是
________
。
三、应用
12.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感受,不少于80字一位年轻的母亲,为了能够给患病的儿子移
植肝脏,每天跑步十几公里,上下楼梯近2小时,短短一个月,瘦掉20多斤,成功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王老太养育
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公务员,次子是商人,生活富足。王老太年逾花甲,丧偶独居多年,但是两个儿子均以工作忙为
借口拒绝探视老人,王老太起诉至法院,要求法官判决他们至少每个月来探望自己一次。
100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拧动幸福的开关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禅师的院子开满了菊花。一天,有人向禅师要花,禅师答应了,更多的人前来要花,不久,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的一
干二净,弟子说“真可惜,这里本应该花香满园的”。禅师笑着说:“你想想,三年后一村菊香,这样岂不是更好?”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
C
【解题分析】
C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涣散,振聋发聩。B桔梗,城隍庙。D光耀门楣。
2、
A
【解题分析】
A. “学学半”的意思是“教是学的一半”。
3、
C
【解题分析】
C
项错误,“威镇清风寨”的是小李广花荣。
4、
D
【解题分析】
A.
前后不一致,应删去“会不会”和“能不能”。
B.
成分残缺,去掉
“在……过程中”。
C.
误用双重否定,“全班
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错误,应该是“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积极”。
D.
正确。
5、①烟波江上使人愁
②不义而富且贵
③甲光向日金鳞开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
⑤玉盘珍羞直万钱
⑥
五岭逶迤腾细浪
⑦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题分析】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
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鳞、直、逶、迤、箫”都是
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6、 (1)示例唐僧:唐僧在取经途中,经常遇到妖魔鬼怪,历尽磨难,他仍然选择继续西行;五庄观留友、陈家庄待客、
凤仙郡酬宴,对于长期风餐露宿的唐僧师徒是难得的舒适生活,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唐僧西去的脚步。最终取得真经,
表明其非常有毅力。唐僧抱着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信念,并且在取经之前,已十分清楚“只怕有去无回、难保性命”,
目标明确,最终将经书带回唐朝,潜心礼佛,创造唐皇盛世,具有前瞻力。
(2)示例:丽达是保尔的指导员。当谢尔加把自由散漫的保尔交给她时,她提前到车站接保尔;保尔和她一起出差时,
帮助她挤上火车并给她找了一个相对舒适的角落。当保尔在铁路工作时,丽达送给他黄色毛皮的短大衣,让他感到温
暖;即使三年未见,丽达依然写信关心保尔的生活,帮他解决问题,让他感到革命的友爱和关怀。
【解题分析】
(
1
)考查对名著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需要有深入的阅读才可以应对。能根据所给的两个人物的情节,分析具有
的前瞻力、决策力亲和力和毅力,三项中的其中两项,分析合理即可。如宋江是一个具有亲和力号召力的人。宋江的
亲和力与号召力来源于他的仗义疏财。他号称及时雨、呼保义,就是他这方面的体现。宋江是政府官员,熟悉政府的
那一套。宋江的官当得虽然不大,只是一个小吏,但是他和晁盖比起来。更熟悉行政事务那一套。以这样的人为主造
反,远远超过那种农民起义者。纵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如果起义领袖本身没有文化,没有见识,一般最多只能成
为混世魔王,甚至是杀人魔王。这样的人注定是走不远的。而宋江是见过大场面的,他知道一个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所以吴用会选择他来辅佐。可见宋江具有前瞻力。
(
2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能结合名著内容分析从苦难中仍能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即可。如,祥子与老马小马,
祥子在茶馆等和朋友看夜场电影的曹先生,寒冷的冬夜茶馆来了一个饿晕的老人老马,大家帮忙救助,一向不舍得给
他人花钱的祥子,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
眼前,给老马买了十个包子,温情感人: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自己只吃了三个;孙子吃了剩下的包子,坚持要拉
爷爷回去,苦难中温情脉脉。
二、阅读
7、
1
.夫虞之有虢/如车之有辅
2
.
(1)贿赂
(2)答应
(3)战胜
(4)危险,陷入困境
3
.假如借路给他们,那么虢国早上灭亡,虞国晚上就要跟着灭亡了。
4
.荀息胸有成竹,他谋定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成功后,虞国失去了依靠,必定会成为晋献公的囊中之物。
5
.虞公贪图“垂棘之璧”和“屈产之乘”,置宫之奇的建议于不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虞公因小利而危害大利,
最终小利也没能保住。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要目光长远,不能为了小利,而失去大利。
【解题分析】
1
.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
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翻译为: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故可断句为:夫虞之有虢/如车之有辅。
2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
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赂”,贿赂;“克”,
..
战胜;“殆”, 危险,陷入困境。
.
3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
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若”加入;“假”,借;“夕”,傍晚;“从”,跟着。
4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若受我币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
之外厩也。”的意思是“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
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言外之意是“虞国失去了依靠,必定会成为晋献公的囊中之物。”结合“虞
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兴兵伐虞,又克之。”可分析得出。
5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如
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
遂假之道。”分析:虞公贪图“垂棘之璧”和“屈产之乘”,置宫之奇的建议于不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虞公
因小利而危害大利,最终小利也没能保住。所以结合虞国的经历得出,不能贪图小便宜,而危害自己的大利益。指导
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贪图小利,不能因小失大。
【题目点拨】
参考译文:什么叫贪图小利?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
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
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
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
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
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
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
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
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
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8、
1
.
B
2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
.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点名“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了,为写景抒情定下了
基调。
4
..①语段(一)(二)中的景色都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②这些景物相互衬托,因而有美。
【解题分析】
1
.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
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
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意:这里指情趣。乎:相当于“于”。
3
.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是游玩山水的乐趣
,
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直抒胸臆,点明文章中心,表现了作者洒脱的胸怀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
括的前提和基础。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他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
而两文中的景色都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
【题目点拨】
译文:
甲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
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
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
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
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文,山把水当成自己的血脉,把草木当成自己的毛发,把烟云当成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了水,就鲜活起来,有
了草木,就有显得繁盛,有了烟云,就更为秀媚。水把山当成自己的脸面,把山亭水榭当成自己的眉目,用打渔垂钓
来彰显自己的精神。所以水有了山而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这是山水画应有的
布局构思。
9、
1
.
(1)得到
(2)超过
(3)越发,更加
(4)到,往
(5)有时
2
.(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能够看遍各种各样的书。
(2)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多年来不曾解开衣服睡觉。
3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以水沃面”(“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
.相同点:两人小时家中都很贫穷,都特别勤奋好学。不同点:他们读书的动力不同。宋濂以读书为乐,具有极强的
求知欲;范仲淹自幼与母相依为命,因感恩慈母,为承担家庭的责任而苦读。
【解题分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
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不敢稍逾约”
的意思是“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逾”的意思是“超过”;“之”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到、往”。
2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
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
点。“假”“因”“尝”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
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
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的意思是“常向藏书的人家求
借,亲手抄录”,这样宋濂就解决了“无书”的困难;“以水沃面”的意思是“就用冷水冲头洗脸”,范仲淹这样做
就不再发困。
4
.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宋濂和范仲淹的家境都不好,但是
都热爱读书,勤奋刻苦。宋濂把读书当成是最快乐的事,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范仲淹则把刻苦读书视为自己的责任。
甲: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乙: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作者:朱熹、李幼武 年代:南宋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
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
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
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
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
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
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
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上,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
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0、
1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有人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
2
.示例1:多感官参加活动;示例2:多感觉器官参与
3
.第⑤段。语段列举了朱光潜回忆幼时读书听了多遍后就能成诵大半的事例,能够论证第⑤段的观点“少年时发挥听
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
4
.得出结论,强调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古诗文背诵”的意义。
【解题分析】
1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仔细阅读第一段,即可概括出答案: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
有人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
2
.本题主要考查提炼文段分论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论点通常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在论点缺
失的情况下则要概括层意,归纳论点。要求:一般不用疑问句,不用修辞,正面判断。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
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分析题目要求,本题所要拟写的句子实则本段
的分论点,应为概括怎样“能够帮助背诵”,结合内容,如:多感官参加活动或多感觉器官参与。
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点及选择论据的能力。议论文的论点是议论文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一般在开篇部分提出,
并会在文中多次强调,论点的把握相对简单。根据论点选择相应的论据要遵循“同主题、多角度、各类型、有详略”
的原则,即论据要能切实支撑论点;角度要全面,古今中外皆可;既要有事例论据,也要有事理论据;论据要有详略
之别。需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先分别概括每个段落的意思和材料内容,再分析材料和哪个段落内容比较贴近。语段
列举了朱光潜回忆幼时读书听了多遍后就能成诵大半的事例,能够论证第⑤段的观点“少年时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
能够帮助背诵”。所以放在第⑤段最合适。
4
.本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
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结合这是一篇议论文分析,结尾
段的作用是:得出结论,强调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古诗文背诵”的意义。
11、
1
.鞠躬
2
.
“这个斯文的背影,让他感受到隐隐的杀气”
和“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斯文
凶残
3
.
汤文在假装思考,给宫本制造出无奈的假象。
宫本在思考汤文认定此画是赝品是否实话。
4
.
C
5
.
两人机智与勇敢的较量;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解题分析】
1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鞠躬”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都是左右结构的汉字。
2
.考查对句子是照应的理解。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前文“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这个斯文的背影,
让他感受到隐隐的杀气,那是马褂和笑容掩饰不住的。”“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因为没有达到自己
的目的,强忍内心的愤怒而假装平和,可知在宫本斯文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杀气腾腾的凶残本来面目。
3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
C
处是语境是宫本拿来一幅《清明上河图》,让汤文鉴别真伪,汤文说
实在辨不出真伪,宫本就面露杀气,此处的“沉吟”写出汤文在假装思考,制造出无奈的假象。
D
处当汤文告诉宫本
此画作的赝品时,宫本“沉吟”,写出宫本对汤文的话不是完全相信,他在思考汤文认定此画是赝品是否实话。
4
.
C
“表现出宫本的先见之明”错误,表现出宫本的阴险、凶残。
5
.考查对题目含义的理解。此文写汤文用智慧保全《清明上河图》并顺利脱身的故事,表面上是两人机智与勇敢的较
量;实际上是爱国与掠夺的较量。
三、应用
12、围绕“感恩父母”“陪伴亲人”展开即可.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
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在作答时要注意围绕对父母的感恩
和陪伴来作答。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分享快乐
在不羁的青春季节里,我们荡漾在自然中,吮吸着上帝的恩赐。沉醉于美的风光中,享受快乐的滋味。
在“清风无尘,月色如银”的夏夜里,跟着辛弃疾到农夫的田间享受“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一片蛙声”的闲适的快乐。皎洁的月光下,轻风掠过,稻花时不时地点点头,仿佛在向我们承认在落叶的秋
季定会是硕果累累。你听,稻园里的蛙曲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轻快,时而缓慢。是蛙儿在跟我们分享他们在田
间游荡的快乐。又是一阵微风拂过,我在充满欢乐的田园享受惬意的快乐。
如欧阳修一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地陶醉在幽美的山林间享受“蝉噪林愈静,鸟鸣而山更幽”
的快乐。从步伐紧凑的闹市回到简朴的山间,与朱元思共赏“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美景,
此时又别是一番乐的滋味在心头。远处的山峰是那么的千娇百态,近林的鸟鸣又是如此的清脆悦耳,脚下的泉水是这
样的“回清倒影”。闭上双眼,让心儿随山间的一切飘荡着,去享受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快乐。
“欲以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如苏轼一样站在湖畔,享受那淡雅清秀美的快乐。夏日里,放眼向西湖望
去,杨万里有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虽说“花谢花开无百日”,但即使美是瞬间的,也会让人心
里留下深深的震撼。在这时,天公爱美撒下一阵小雨后,西湖美得更加扣人心弦。清纯质朴的西湖,与娇艳妩媚的阳
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让人观赏后,由衷地赞美到“晴光潋滟好方刚”。从湖心到湖畔皆飘
逸着淡雅的美,我的心随美的景物享受快的感觉,乐的滋味。
幼时,童年时随着独特的思维去享受生活独具魅力一面带来的快乐。一瓣随风而落的花瓣会让我们享受探究的快
乐,一片奇形怪状的云朵会让我们享受变幻的快乐,一颗傲雪凌放的红梅会让我们享受坚韧的快乐。
然而,在花季的年龄里,我随古人穿行在美的景物里,带着年少的朝气,去享受那乐的滋味。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拧动幸福的开关”。首先,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情感体
验或感觉。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的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
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当然,不同的人对
幸福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拥有财富;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获得地位;幸福意味着
享有声誉……也有人认为,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也有人认为,拥有地位并不意味着幸福;也有人认为,享有声
誉并不意味着幸福……“拧动幸福的开关”是比喻的说法,就是要寻找、体味或感受幸福。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叙
写自己对幸福的情感体验或认知,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体裁上,各类体裁均可,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
即可。(2)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文章立意基石。从上述材料的内容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
当你在惋惜自己美好的东西被“分享”而失去时,你要明白,你终将因“分享”而得到更美好的东西;一个人不能总
想着自己,应该把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那样你才会体会到自己更幸福等。所以本篇作文的核心是
“分享”。围绕着“分享”,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作文即可。
【题目点拨】
(
1
)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
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
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
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2
)材料作文的写作,要善于找到在立意方面相关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
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
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更多推荐
宫本,背诵,句子,理解,材料,先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