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5日发(作者:)

古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翻译赏析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郑板桥。

其古诗全文如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

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前言】 《潍县署中画竹呈

年伯包大中丞括》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

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

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

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注释】 潍县:

今属山东省潍坊市 年伯:指与父同年登科的长辈 包大中丞括:

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

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 衙斋:官

衙中的书斋 些小: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关心

【翻译】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

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

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鉴赏】 这两句诗表

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

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

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

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

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

“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

1

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

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

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

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

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

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

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

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

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

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

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

十分可贵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更多推荐

作者,老百姓,疾苦,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