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日发(作者:)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发展史

摘要 人文主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对

于西方的发展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西方人文主义

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西方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的特点,以此

对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

鉴。

关键词 西方 人文主义教育 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1 作为起源的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雅典人

把聪慧和公正作为公民最重要的品质。雅典教育目标是培养 “身

心既善且美的人”。在教育内容上,雅典教育以文雅学科为主,即

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及群育着手,实施读、写、算、文法修

辞等教育活动,强调身心平衡发展。①

在希波战争后,雅典取得了统治权,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

构,公民大会以投票方式决定城邦所有重大事务,所有的公职向公

民开放。②这样宽松的政治氛围为雅典人发散思维带来了不可多得

的机会。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观点,把个人作为判断事物存在与否、

真假、善恶的惟一标准,透露出一种朴素的人本主义价值倾向。古

罗马教育比起古希腊人文教育,其更加注重文化陶冶对人精神培养

的作用。

不论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还是后来继承者的古罗马人文主义,

其对人文的理解还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是一种视角相对狭窄的

人文主义,其与我们现在理解的人文主义差别很大。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从西罗马灭亡到东罗马的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形成和发

展的“中世纪”。在此期间,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和托马斯·阿奎

那的经院哲学占据了人们精神统治的位置。教会垄断了一切,不论

是文艺还是在教育方面,此时的欧洲正在经历一个黑暗的时期。为

了彰显人性,欧洲于14世纪开始进行了一场影响深刻的变革——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批判神性,它复兴的是古希腊和古罗

马的人文精神,提倡人的尊严和自由。③批判经院主义教育,批判

禁欲主义的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恢复了体育、音乐、绘画和诗

歌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反对苛刻的纪律和

体罚,提倡用能激发学生兴趣或直观的教学方法。

文艺复兴持续了将近3个世纪,且地域范围广泛。在文艺复兴

运动的不同时间和地点,由于形势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即不

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决定不同的目标。④这也

正体现了人文主义追求和谐的思想。虽然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发展产

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其也有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文

主义思想是资产阶级贵族的教育思想,并没有涉及大众教育,而其

教育改革范围也只是中等教育。

3 19世纪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整个欧洲是以政治和文化的改革为主,而

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了他们在政治上难有作为,因而把改革

的焦点转向人文领域。新人文主义者通过主张学习或利用古典文化

尤其是古希腊文化中珍贵的东西来培养民族文化,通过论证当代德

国人与古希腊人在精神生活上的统一性,使古希腊人高尚的情操、

追求真理的勇气、反对内外敌人的气概、对真善美的热爱能够培育

当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和德国人的民族自由主义精神。⑤

此时期的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是注重精神培育,即人性

的自我表现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洪堡作为此时德国教育的典型代

表,其教育思想是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集中体现。洪堡提倡普通人

的教育,即为一切人提供“全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完全的人”。

在教育的过程中,洪堡认为教育课程必须用古典语言为中心内容,

因为古典语言能够表现出个人品德全面协调发展所需的多种环境,

而古典语言也能够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

在19世纪初科技迅速发展,经济飞速提高的欧洲,德国推行人

文主义教育业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功利主义和人文精神

培养的矛盾,日益发达的科技知识和人文学科教育在学校内出现了

对立等等。

4 20世纪以后的人文主义

(1) 永恒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宣扬宇宙

精神的永恒存在而得名,批评进步教育,其思想的哲学基础来源于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主义的传统。永恒主

义强调教育的本质因其表现基本的人性而不是应随意改变,反对一

切关于“教育要适应环境”、“注重即时需要”,强调培养智力和掌

握真理的途径是学习与钻研西方伟大名著。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赫

钦斯极力推荐欧洲古典大学注重自由教育和思辨学术的传统。总的

来看,在永恒主义教育思想中,虽然重视文化遗产,强调系统的书

本知识学习。但是,他们企图用共同的人性永恒的道德、不变的教

育内容, 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文化思想,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

的永恒秩序。⑥

(2) 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

育哲学家莫里斯等人将存在主义哲学引入教育领域后,逐渐形成存

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由此

作出解释,世间并无人类的本性,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

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根据这种观点,

存在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不同于

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存在主义教育认为,教育不应该强调温顺

服从和循规蹈矩,教育的大问题不在于学生无纪律,而在于学生安

于习俗。⑦存在主义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认为教育要学生知道

自己是在自己的选择、决断和行动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因此,教师

只是为学生做选择提供机会,而不能规定学生必须学什么。这是教

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自从存在主义教育提出来以后就得到了

很多人的支持。

(3) 人本主义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于20世纪60年代兴

起于美国的心理学思潮,强调人的需要、动机和个体潜能与价值的

自我实现,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其所倡导

的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见解。人本主义教育着眼于人类理智与情

感,高级需求与低级需求,本能冲动与理智行为之间的整合与协调,

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修正了传统人文主义教

育思想中的理性观念,同时又以新的理性观作为提高人的价值、尊

严和人格之依托,在人的认识与情感,高级需求与低级需求整体发

挥作用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之成就来涵养人性,发挥和实现人

的潜能。⑧

人文主义教育作为起源于西方并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

重大作用的一种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人文

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一切割裂人性、奴役人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

为,并不断地对自身的理论缺陷和实践偏差作出修正,显示出强烈

的批判性和鲜明的时代感。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越发显得

重要 。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了,教育也要跟上我国社会变革的

步伐。而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改革思路提供

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 陆建平,田金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② 张贤斌.外国教育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1.

③ 赵同森.人文主义教育的变迁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1.

④ 辛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的主要流派[j].教

学研究,2004.5.

⑤⑧朱新涛.以人为本、涵育人性——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发

展的历史回顾与评价[j].现代教育论丛,1995.5.

⑥ 李定仁.评永恒主义教育[j].外国教育动态,1985.6.

⑦ 刘根芳.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更多推荐

教育,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人性,存在主义,学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