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发(作者:)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2.“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

历的人。(×)

[拓展] 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

份。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

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3.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

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 “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

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

监等。

4.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 “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

“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5.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6.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

罗人才。(√)

[拓展] 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

著名。

7.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 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

生,又称文童、儒童。

8.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 “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

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

9.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拓展] 清代科举中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均需参加殿试,

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由皇帝赐予进士出身。

10.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11.(2015·全国卷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

为进士。(√)

12.“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

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拓展]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

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13.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

为大比。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 “比”是考核的意思。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14.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

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

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

15.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而被称为“殿试”,亦称廷

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16.(2020·全国卷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

获得第一名的人。(√)

17.(2020·天津卷)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

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拓展]“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

技能,错。应该是《尚书》、《诗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18.(2014·全国大纲卷)《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编年体史书。(√)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中央官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皇室官职

2020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两汉文学

2020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先秦文学


更多推荐

称为,进士,科举,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