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发(作者:)

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示例:

(1)示例:①望文生义,不能准确地辨音析义。②粗心大意,书写潦草。

③喜欢标新立异,尚未养成使用规范汉字的习惯。 ④受社会中不规范汉字及网络语言

的影响。

(2)示例:不仅不利于语言表达与交流,而且严重地损害了汉字使用的严肃性。

(3)示例:④让错别字无处藏身!②使用规范汉字,人人有责。③像爱护自己的眼睛

一样,爱护我们的汉字。 ④规范汉字书写,彰显汉字魅力。

一是别字 将字“甲”写成字“乙”,这是最大量的错别字。因为读音相同相近,如“账

本”误为“帐本”,“粗犷”误为“粗旷”;又因为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

“装潢”误为“装璜”;还因为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

贬”。再就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

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还有,忽视

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

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

二是错字 书写中笔画多或少,如“污染”的“染”经常有人在“九”中加上一点,

“茂盛”的“茂”下面多加一点。

三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如写二简字(第二次简化字简称“二简字”,1986年国务院批准

废止第二次简化字方案),将“玻璃”的“璃”字右边写成“力”,将“酒水”中的“酒”

第 1 页

右边写成“九”,将“算术”的“算”写成“ ”,将“太原”的“原”写成“元”。

四是滥用繁体字已经简化了的字仍然写成繁体字,这是用字不规范的表现,应该属于

错别字的范畴。如常用的繁体字“观点”、“表现”、“论坛”。

五是滥用谐音如今许多广告词中的滥用谐音最多。如卖沙发的写成“坐想(享)其成”,

卖饮料的写成“饮(引)以为荣”,卖蚊香的写成“默默无蚊(闻)”,卖衣服的写成“换

(焕)然一新”等,这种谐音的滥用误导了学生对正确汉字的认识和使用。《山西省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能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使用成语、词语不得滥用谐音字。”

虽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对此条没有特别的规定,但建议学生在作文中尽量不要使

用成语谐音。

六是书写不规范汉字书写笔画要规范,不规范的书写会造成对字的理解有偏差。如

“本”指草木的根或茎干,泛指事物的根本或者根源,与“末”相反,有的人写成“大十”

上下结构,就失去了字本来的意义。

规范使用汉字的意义:

我国现代汉字规范工作酝酿于20世纪上半叶。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

这一工作开创了全新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和其他

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多项汉字规范,初步实现了社会用字标准化,推动了我国教育、文化

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近20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化事业的快速推进,我国语言生

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文字规范同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过去的规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语言生活的需要,因此,对此前

的汉字规范工作重新审视、制定新的可行性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第 2 页


更多推荐

规范,使用,误为,写成,书写,滥用,语言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