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发(作者:)

0000 受E-糕ma编il:辑陈cgm781光@明sin a conr 主持人:周如俊 Z一 AOYAN』lU 

【主持人语】当前中职校人才培养主要模式是“2+1”学制模式(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相关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 

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最后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应该说,“2+1”模式实施,无论是从锻炼学生的心智、磨炼学 

生品质,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是从校企合作等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来看,都是可取的。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各种因素 

的制约,实际模式实施中1年顶岗实习大都是表现对学生“放散羊”,工学互不关联,直接影响到中职校技术技能人 

才培养质量。因此对“2+1”教育模式改革有一种呼声:中职校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实行“2.5+0.5”学段.学生在校学习 

年限为2.5年,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以0.5年为宜。最近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现 

场推进会中提出: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机制。推进学制改革,全面推行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 

学制创新,用半年时间集中进行实习实训,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在校系统学习。本期摘编一篇反思的文章.以期引起 

更多的理性思考 

对中职校“2+1"教育模式与“2.5+0.5"改革趋势的思考 

一孔祥富柳淼潘玉山 

摘要:文章分析了“2+1”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研习了“2+1”教育模式的异化与缺失.提出“2+1”教育模 

式改革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职校;“2+1”教育模式;“2.5+0.5”教育模式;背景;问题;改革趋势 

作者简介:孔祥富(1964一 ),男,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本科,研究方向为中 

职数学教育及教育管理;柳淼(1968一),男,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科员,本科,研究 

方向为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潘玉山(1967- ),男,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 

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性教学研究 

辨证审视中职校“2+1”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有助于 

了解中职教育模式发展的趋势,明确中职教育“2.5+0.5” 

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定推广模式,其明显的标志为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 

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 

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 

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中等职业学校 

在校学生最后1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上的讲话 

中强调指出: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三段式’办学模式” 

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尤其是“2+ 

“2+1”教育模式的背景分析——顺应发展需要 

1.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等职业教 

育的发展轨迹从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结论。就事业规 

模而言,大致可描述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恢复,上世 

纪90年代初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末的滑坡,2000— 

2004年间的徘徊到2005年后的持续发展。经历了螺旋 

曲折的发展历程。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三次召开全国 

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职业 

1”教育模式下的三段式培养模式被广泛认为是职业教 

育的制度性创新,得到了中职学校的广泛认可与采用。 

3.中等职业教育彰显特色的应然选择。从历史的角 

学校规模快速增长,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 

两年分别扩招100万;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当年 

度看。职教先驱黄炎培说:“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 

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的 

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 

需手脑并用。”“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知能,而且还需养 

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 2+1”教育模式正是这 

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 

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经大体相 

当。中职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呼唤教育模式的革新,成 

为“2+1”教育模式产生的客观动因。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结果。伴随着中职 

教育事业规模的发展,中职教育的模式从相对模糊到相 

对清晰。“2+1”教育模式也从零星或自发状态,发展为肯 

精神的体现。 

从现实看.“2+1”教育模式一是体现了教育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符 

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 

20

辫21_g-江苏教育/23  4 日,0’ 

和特点;二是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素 

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 

能力:三是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脚 

予充分的关注,更没有建立引领性的考核评价体系,而 

常常更多地关注技能大赛排名、对口升学成绩(与“2+1” 

教育模式几乎无关),而学校在被绑架中疲于应付,对 

“2+1”教育模式的缺失无暇过问。 

“2+1”教育模式的异化与缺失,学制的变相缩短,严重 

从国外的成功实践看,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 

世界公认的“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学生在职 

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掌握职业技 

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削弱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层 

次低、稳定性差)与就业转换能力(学生再就业适应能力 

能。学员每周在企业学习3—4天,在学校学习为1—2天, 

完全服务于企业的需求。 

从发展趋势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著名的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通过边学习、边参 

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这种能力和 

资格在许多情况下是较容易获得的。这说明学校与工作 

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翻,中职 

校“2+1”教育模式正是通过“学校与工作之间的交替”,让 

学生“学会做事”,以增强岗位实践能力。 

二、“2+1”教育模式问题研析——异化与缺失 

从顶层设计上,“2+1”教育模式具备可以彰显职教特 

色,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 

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等优势;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校 

企合作有效机制的缺失,“+1”管理过程的粗放等因素的 

影响,常常使“2+1”异化为“2+0”.不仅严重影响“2+1”教 

育模式的成效,而且影响中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缺失。“2+1”教育模式的关 

键在于校企合作,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对应“2+1”教 

育模式的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 

是校企双方相应机构缺失,尤其是企业缺乏对应的机 

构;二是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缺失,学校相关人员严重不 

足,企业更是无从谈起:三是功能缺失,校企双方忽视“+ 

1”教育功能,使“+l”的过程未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特定阶 

段。再加之管理过程的放任或粗放,使校企合作退化为 

“提供用工与用工”的合作,“2+1”异化为“2+0”。 

2.教育资源的缺失。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数据 

处的资料显示,伴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办学条件 

整体状况得到改善,但生均水平逐步下降”,“师资数量严 

重不足,不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由此使得 

很多中职校,“2+1”教育模式中“2”都很勉强地维持,“1”更 

是无暇顾及,“2+1”异化为“2+0”也就在情理之中。 

3.考核体系的缺失。“2+1”教育模式有效实施事关 

学生、学校及整个中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由于 

受传统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学生、家长、社会还 

是教育主管部门对“2+1”教育模式的实施与考核未能给 

24/江苏教育 擎 

差)。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发展缺少后劲),从 

而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形象与可持续发展。 

三、“2+1”教育模式改革趋势探析——可持续发展 

引领 

1.深化“2+1”教育模式改革,丰富“+l”教育元素。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 

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校企合作各 

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构建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 

落实的学生实习管理政策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学生实 

习标准和监督检查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地 

方、学校三级实习标准,探索建立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 

制[41。如此,“2+1”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当前,中等职 

业学校要切实建立与“2+l”教育模式相对应的校企合 

作机制,校企合作双方建立相应机构,配备相应人员, 

明确相应职责与功能,建立相应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相 

应的过程管理与考核,凸显“+1”的教育、学习、实践功 

能。 

2.尝试动态实施“X+Y+Z=3”(或“X+Y=3”)教育模 

式,重构职业教育的现代制度体系。职业教育学习制度 

的设计不能一概而论。专业不同,其人才培养规格和目 

标并不全一致,因而不同的专业对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 

实习时间要求、在校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时间要求也 

应该表现出多样性。在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 

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如“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不 

仅要求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先进制造技术.而且强 

调有较高操作技能和实战经验,若仅安排3年学习时间 

就略显不足;如“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更多是强调生产 

实践,仅安排1年企业生产实践就略显不够:再如“计算 

机网络技术”专业,一方面很难找到容纳多人或对口实 

习岗位,另一方面该专业实习平台容易在学校实现,安 

排1年时间在校外实习就略显多余。因此,片面地或者 

刀切”地实行“2+1”或是“2.5+0.5”人才培养模式均不 

利于专业目标达成,难以保证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应因 

专业而异。 

因此笔者设想尝试“X+Y+Z=3”(或“X+Y=3”)数学 


更多推荐

教育,模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