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皮影人生
作者:康嘉伟
来源:《西部大开发》2009年第06期
梁思熔自学皮影雕刻,将剪纸与皮影结合起来,使人物造型更加细腻、逼真。他创作的作
品《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多次获国家和省、市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他的作品中334
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他一生创作设计5800多件皮影,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纹饰严谨、精
致,色彩富丽堂皇,远销英、法、日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在“国际莱比锡博览会”上展演,
被誉为“关中皮影大家”。
礼泉县是陕西西路皮影的发源地。陕西西路皮影名扬海内外,曾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市文艺
调演,并在美。日、英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皮影雕刻家梁思熔、张国昀等颇有名气。
初识梁思熔
初夏的黄昏,南寨村的街道看不见多少人,现在正是果树农忙时节,人们都在果园紧张地
忙碌着。
好不容易找到几位大爷、大娘,一提起皮影,老人说是不是要找他们村的梁思熔,这个人
以前是雕刻皮影的,只是现在已经不刻了。病了三四年了,现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了,可怜
啊。
经老人的指引,我走近了一个坐南朝北的陈旧的两层楼的院子,看到的是寒酸、简陋和荒
凉。偌大的一个院子,除了和小楼相连的一个屋子、几棵树,剩下的就是杂草,院子的围墙是
土打的。
家里有一个女孩,是粱思熔的女儿。我们走进了楼下西边的一个房间,屋里除了一台电
视,两张床和两把椅子,再就是坐在一把椅子上一个不停地用一只手掰另一只手的中年男子。
我试图用所有的目光在墙壁上搜寻着奖状、证书、照片和那些光荣的皮影,可一无所获。
女孩指了一下,我才知道那个不停在掰手的中年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关中皮影大师”梁思
熔。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了解了这位皮影雕刻大师的幸运和不幸的人生。
龙源期刊网
母亲的剪纸
1979年,礼泉县成立了工艺美术厂,二十五六岁已婚的梁思熔被招工去雕刻皮影。当时
工厂的条件很艰苦,没有师傅,完全靠自己摸索着雕刻。有些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不了,他就去
找以前经常来他们南寨村唱皮影的老艺人王天德和张国政,请教一些皮影雕刻上的技术问题。
由于两位艺人都是签手,只表演不雕刻,他们便找到了成阳工艺美术厂,却连人家是怎么刻的
都没能看上一眼。一群人悻悻而回。
回到礼泉,梁思熔不停地琢磨,在咸阳工艺美术厂见到刻皮影的木板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
“小眼”,他一边刻,一边摸索,终于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办法。
原来,那些“小眼”是刻刀扎的,在刻皮影时,刀不动,皮动。他又去请教王天德老艺人,
经过老人点化。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由于从小就看母亲剪纸,又经常的跑进后台看老艺人们唱皮影戏,耳濡目染,加上刻苦钻
研,他的皮影雕刻技术不断提高。
1982年,“陕西省首届工艺百花奖”举办,此时的梁思熔已在礼泉县工艺美术厂工作了4
年,他的皮影雕刻技术已不再是刚出道时的青涩和稚嫩。
他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此次比赛设置七个奖项,他一人独得两项。他的皮影雕刻和皮影
剪纸受到广泛好评,得到评委的肯定。他的获奖作品是《三英战吕布》和《西厢记》中的《张
生和崔莺莺》人物雕刻。
之后,他那两件获奖作品又被送到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工艺百花奖”评选。到了1983
年,他的作品被国家送到了在德国举办的“国际莱比锡博览会”,在声誉一日响过一日的赞美
中,他依然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皮影雕刻和皮影剪纸的技术。用他的话说:“当时自己只
对创作感兴趣,做自己喜欢作的事,得不得奖无所谓”。
落魄岁月
1982年,他从礼泉县工艺美术厂回到了西张堡乡的南寨村老家,专门从事皮影雕刻。这
时,礼泉县职业中学的领导找到他,让他去学校教学生素描、画画,学校给他提供两间宿舍。
当时他们兄妹六个,家里只有两间房子。虽然学校不给工资,他却有了自己的家。
龙源期刊网
白天他教学生画画,晚上他就干自己喜欢的皮影雕刻和皮影剪纸。一有闲暇时间就拿起刻
刀,在自己处理的牛皮上,一刀一刀地刻。
他把刻好的皮影送到西安,让别人代售。这时,他的一件皮影可以卖到100元。就这样,
他没日没夜的雕刻,用自己的双手来维持自己的家庭、孝敬父母和帮助兄弟姐妹。
他在教学生画画的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教那些喜欢皮影雕刻的学生。这时,他有了收
徒弟的想法。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
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经过刮、
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一件作品才算告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
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他雕刻一个影人,一般要花费一个礼拜,在雕刻《三英战吕布》时,他整整的刻了一个
月,没日没夜。
从1982年到1988年,他虽然是礼泉县职业中学的老师,但一直没有工资,皮影成了他谋
生的手段。
走访日本
1988年,在陕西省剪纸老艺人和工艺界权威人士的推荐下,他被北京一所工艺美术学院
的教授相中。这位教授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当时的第七届艺术访日团团长丁关根。就这样,他有
幸参加了这次访日活动,去日本参加了“大中华展”。
他在日本共待了3个月,辗转于日本各大城市。每到一座城市,他都会亲自上台表演皮影
雕刻技艺,向日本展示中华文化。有日本人要收藏他的作品,而且是高价,但都被他拒绝了。
因为在出访日本之前,领导就传达了国家规定,只表演,不买卖。
从日本回来,他又去北京作了汇报,当时国家一些领导人和陕西省的主要领导出席了这次
汇报会。
在北京汇报后,他的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回到礼泉,他和爱人被双双转为干部,都在
礼泉县职业中学做教师,月工资100元。
龙源期刊网
无私的雕刻师
从1989年开始,他不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皮影雕刻上,开始从事皮影剪纸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教学生素描、画画,还要经常出差。这时的他,已很少有坐下来的机
会,而皮影的雕刻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坚韧的毅力。没有时间的保
障,是不会有作品问世的。
在百忙中,他有时不得不又拿起刻刀,因为那些都是不能拒绝的要求。从他本人的口中知
道,现如今在陕西省,还有不少人藏有他的作品。
有一年,在甘肃拍一部电影,需要一件皮影做道具,导演找到他,他连夜加工,在最短的
时间把皮影交到导演手里。
别人来求他,请他刻皮影,他都答应了,可是到最后,他自己连一件都没有留下。
当我提出想看看他的作品时,他只是用一只手不停地掰另一只手,又时不时用那只掰手的
手擦眼睛。我说没有皮影,看看以前得奖的证书也可以,可我看到的只是那颤抖的左手和拭泪
的右手。
采访无法继续,我不能再勾起他伤心的回忆。
妻子眼中的他
在梁思熔妻子的眼中,丈夫是一个忠厚、善良和不会拒绝别人的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去满
足一些人的要求,对人从不提防。
“好多人藏有他雕刻的皮影,可是家里的亲戚朋友却没有一件他的作品,家里现在连一件
皮影都没了”。
2005年的一天,他病到了,从此再不能雕刻皮影了,家里一下子清净了许多。以前来上
门讨皮影的人也不来了。家里有的,只是院子里半人高的草和亲人忙碌的身影。
前几年,有中央一家电视台找到家里,想做一期梁思熔的节目,当知道他现在手里连一件
作品都没有,证书又不知去向,节目也就泡汤了。此后也来过几拨人,都无功而返。
龙源期刊网
每当过年时,他们家里会收到一些县上领导给的慰问品。
从梁的爱人口中还知道,他们两个从事了近20年教育工作的教师,竟一直没有教师资格
证,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事实。至于原因,当然和皮影脱不了干系。
走出梁家的小楼,梁妻送我,我说您看起来挺乐观的,梁的妻子说,儿子还在上大学,假
如我再不乐观地面对现实,这个家就彻底完了。
更多推荐
皮影,雕刻,剪纸,没有,国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