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发(作者:)
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简介资料大全(王昭君哪个朝代人哪里
人)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
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
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
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第 1 页
共 10 页
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简介资料大全(王昭君哪个朝代人哪里人)
王昭君是西汉人,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其中“落
雁”便是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故事自古流传,人们歌颂她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
请缨远嫁匈奴,为两国带来和平。
但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并不是自愿请嫁匈奴,甚
至后来还被迫“夫死从子”,最终郁郁而死,令人吁叹。
为何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没有在宫中脱颖而出,
反而被嫁给匈奴呢?而在嫁给匈奴后,她又为何郁郁而死?
有女昭君,才貌双绝
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平民之家(今湖北省兴山县昭
君村)。
其父王襄老来得女,对这个女儿百般疼爱,尽管家里并不富裕,
却从不让女儿受一点委屈,视为掌上明珠,兄嫂同样对她百般宠溺。
王昭君渡过幸福的童年,随着年龄渐长,人们发现这姑娘当真是
天生丽质,超凡脱俗,还未完全长成就显现出美人胚的姿态。
最难得的是,王昭君不仅有美貌,还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样样精
通,才貌双全,待她出落成大大方方的姑娘时,整个南郡都流传关于
她才貌双绝的事迹,名气甚至传到京城。
建昭元年,汉元帝昭示全国选拔秀女,王襄认为女儿王昭君有惊
第 2 页
共 10 页
人美貌且才华不凡,定能在选拔中脱颖而出,届时必定给全家带来荣
华富贵,于是送女儿去参加选拔。
在古代社会,贫民女子进宫当秀女极为常见,运气好的话,说不
定就能被皇帝看上,从此飞上枝头变凤凰。
王昭君有才有貌,自然不甘心平庸渡过一生,她遵照父兄的意愿
参加选拔,并顺利通过,进入宫中。
她却不知道,这对她来说竟是悲剧的开始。
在大多数记载或民间传闻中,王昭君是以“王嫱”这个名字被选
入宫中的,也有人说是“王樯”,于是就有人认为她本名应是“王嫱
(王樯)”,字昭君。
但据后来人考证,无论是“王嫱”还是“王樯”,在古代的意思
应是指一位“王姓人家的姑娘”,可见这只是一个模糊的称谓,并非
本名,她本名为何已难以考证,就以“王昭君”来称呼吧。
进入宫廷时,秀女们被安置在“掖庭”中,等待有朝一日能被皇
帝临幸,飞上枝头。
然而后宫三千佳丽,皇帝哪能一个个过来看?
一般而言,皇帝会命令画师为这些宫中女子画像,再将画像呈上,
皇帝看着画像来选,见谁好看就选谁侍寝。
这就让宫女们看到了机会,个个都花钱去贿赂画师,让画师把自
己画得漂亮点,才更容易被皇帝看中!
但王昭君却没有这么做,关于原因,有人说她自小才貌无双,因
而心高气傲,不屑贿赂。
第 3 页
共 10 页
也有人说是她家里穷,实在没有多余钱财去打点,笔者认为这种
说法比较靠谱,因为王昭君确实是平民之女。
无论如何,王昭君没有花钱打点应是事实,这就惹恼了画师毛延
寿,毛延寿为她画像时故意丑化几分。
于是,王昭君纵有惊人美貌和才学也无法被皇帝看中,只能长期
被冷落在宫中,宛如生长在旮旯角落的鲜花,虽是美艳,却无人问津。
如果仅仅如此倒也罢了,毕竟再怎么落魄,终究还是在自己的故
土,指不定哪天皇帝心血来潮亲自驾到还是有可能被相中,好歹是个
念想。
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自请为婿”一事,却将王昭君的念
想彻底粉碎。
单于归汗,自请为婿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自汉朝建立以来就一直长期进行的“和亲”
事宜。
汉朝初建时,汉高祖刘邦志得意满,要跟匈奴硬碰硬,结果被困
白登,险些把小命丢在那里,还是吕后通过送钱送宝的方式让他侥幸
逃回。
逃是逃回来了,以后要怎么应对这帮匈奴?
汉高祖从吕后送钱财珠宝的方式中得到灵感,想到用“和亲”送
礼的方式缓解匈奴人的进攻步伐,为大汉朝换来喘息发展的机会。
不光是汉高祖这么想,几乎全国上下都默认这种做法,牺牲一名
女子的幸福换来广大百姓的幸福,怎么选还用问吗?
第 4 页
共 10 页
只是可怜那些被送去“和亲”的女子,无论用何种语言粉饰都无
法掩盖她们的痛苦,哪个被送去和亲的女子在路上不是愁眉苦脸、凄
凄惨惨?
试想,此去万·里之遥,从此不见国家山河,此生难回故土,不
知何时能与亲人再团聚,试问谁愿去?
就这样,汉朝用“和亲”的方式缓解外部威胁,逐渐恢复元气,
又经“文景之治”,国家已是富得流油。
到汉武帝刘彻时,他决心大展拳脚,洗刷当年高祖被匈奴围困的
耻辱,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征伐匈奴。
这时的大汉朝表现出远超匈奴人的强悍战斗力,卫青带兵从河套
一路打到漠南、河西、漠北,名震塞外。
被后来人戏称为“大汉朝第一外挂”的霍去病更是追杀匈奴到狼
居胥山,然后祭祀以告成功,《汉书》中记载为“封狼居胥”。
到汉元帝时,匈奴在内斗之下分裂成五个独立部落,甚至南匈奴
的首领呼韩邪单于还跑到大汉朝觐见,表示愿意归附汉朝,让南匈奴
成为汉朝的属国,自己愿意称臣。
可见,那时的汉朝并不畏惧匈奴,反而是匈奴人对大汉朝感到敬
畏。
既然如此,为何又有“昭君出塞”一事?
原来,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觐见天子时,为表示对汉朝
的忠心,加强两国关系,呼韩邪自请为婿,希望做大汉朝的女婿。
虽然明面上是要女人成亲,但呼韩邪的态度极为恭顺,可谓是低
第 5 页
共 10 页
眉顺眼。
汉元帝见此不好拒绝,免得伤了和气,于是从宫中挑选了个宫女
给呼韩邪,而呼韩邪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没错,那个被汉元帝挑中送给呼韩邪的女子,正是王昭君。
当时消息传到宫中,宫女们个个惶恐,深怕自己被选中,匈奴那
鬼地方,环境恶劣,离家万·里之遥,有人想去才有鬼。
汉元帝也清楚没人愿意去,所以他命人将宫女们的画像送来,正
好王昭君没贿赂画师,她的画像不太好看,汉元帝一看就你了,你去
吧!
皇帝一语,轻而易举就决定了一个女人的命运。
昭君出塞,当真不悔?
在不少民间传说或是文学作品中,王昭君是请愿出塞嫁给匈奴的,
表现出为民族交流而牺牲自我的高贵情操。
但在汉朝史书记载中,明明白白地写着,王昭君是被汉元帝“赐
予”给呼韩邪的。
说直白点,这是皇上的旨意,根本就容不得你考虑,你若不去就
是人头落地,甚至还可能会连累家人。
所以王昭君“自愿请嫁”一事可信度不高,想想也是,匈奴那鬼
地方,谁愿意去啊?
人选已定,汉元帝将选中宫女赐名“昭君”,寓意“光明”,希
望她为两国人·民带来光明的前途。
这正是汉元帝的用意,虽然仍是“和亲”,但意义大有不同——
第 6 页
共 10 页
王昭君远嫁匈奴,意在加强两国文化交流,这时的“和亲”在匈奴人
看来是大汉朝的“恩赐”。
匈奴人对这种“恩赐”万分重视,后来他们尊称王昭君为“宁胡
阏氏”,阏氏的意思是王后,宁则是安宁和平之意,胡是指匈奴自身。
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就是一位给匈奴“带来安宁和平的高贵王
后”。
“昭君出塞”,对汉朝和匈奴都是一件好事,汉朝以此加强文化
交流,宣告宗主国地位,王昭君嫁过去的同时也带去汉朝的文化,造
福匈奴,可谓两全其美。
可对王昭君而言,你们都好,谁来问过我的感受?
用当今流行的网络词汇来调侃一句,那就是“只有王昭君受伤的
世界达成了”。
“终不悔,马踏黄沙孤雁飞”。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坐在匈奴人的车队里,踏上前
往塞外荒漠的道路,她的心里当真无怨无悔吗?恐怕她只是无能为力
吧!
唐朝诗人杜甫有诗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安石曾言:“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曹雪芹亦有诗曰:“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出嫁之日,长安城内列队相送,匈奴车队鼓劲赶路,人人有说有
笑,谁又能听到从那车队中传出的幽怨弦音?
夫死从子,含恨病逝
第 7 页
共 10 页
或许有人会认为,其实王昭君也没有笔者说得那么凄苦,不就是
远嫁到外地吗?古代远嫁外地,长年不回家的女子不也比比皆是吗?
而且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是“带来安宁和平的高贵王后”,必
定会百般尊敬,不会让她受到半点委屈的。
而在昭君出塞后,其父兄得到朝廷庇护,地位提升,如此看来,
整件事并没有那么坏嘛!
笔者必须强调,“昭君出塞”在各个方面都是深有意义的,但凡
事都有一体两面,对王昭君而言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她本是天生丽质,美貌无双,原本应该待在温室之中受人呵护,
结果却被送到荒芜的边疆之地,如此落差,她的内心怎会好受?
而在奔波数月到达外蒙地区后,王昭君很快就感受到异域文化带
来的痛苦。
这里没有中原地区常见的稻米,只能天天吃面食,匈奴人饮食大
多简单粗暴,经常食用腥臭的牛羊肉,令她难以适应。
最难受的是,在大漠环境中,水是宝贵资源,平时只能拿来饮用,
不能再像过去那般天天洗澡、洗脸,这对一个爱美的女人来说简直就
是折磨。
这大漠之地没有故国的鸟语花香、物产丰饶,有的只是恶劣的生
存环境,王昭君作为一个在汉朝生活多年的女人,怎么可能会喜欢这
种地方?
有家不能回,每日面对异域风沙,遥想故国山河与亲人,她的心
情可想而知,即使匈奴人载歌载舞,歌颂她为匈奴带来和平幸福,又
第 8 页
共 10 页
有谁知道她的苦楚?
从那时起,王昭君和呼韩邪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名为伊
屠智伢师,为匈奴的右日逐王。
史书记载,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就迫不及待地向
汉朝上书“请求归汉”,可见她真的一点都不想待在匈奴人那边,还
是那句话,谁愿意啊?
然而,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怎么能让你回
来?
果然,汉成帝敕令她“遵从胡俗”,让她必须遵从游牧民族的“收
继婚制”,这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丈夫死后妻子应当嫁给丈夫长子,
长子死后又嫁给长孙。
所以,王昭君要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这对她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匈奴人的习俗如何她不管,那复株
累单于就算不是她亲子又如何?哪有当妻子的嫁给丈夫长子的道理,
这根本就是有违伦理纲常!
但汉成帝作为上位者,考虑的是江山社稷、两国关系,岂会在乎
一个女人的想法?
事实上除了王昭君自己,没人会在意,皇帝不会,故国百姓不会,
甚至家里人也不会。
这不是他们无情,一句话概括——“大局为重”。
得知汉成帝敕令的那一刻,王昭君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女人面对家
国责任时的无奈,那完全不是她能抗拒的。
第 9 页
共 10 页
万念俱灰之下,她放弃了回归家乡的希望,逐渐变得麻木。
她彻底接受与异域风沙为伴的生活,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
单于,往后与复株累单于一同生活长达十一年,育有两个女儿。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王昭君又想到那“收继婚制”,
顿感身心俱疲,一病不起,于公元前19年含恨病逝,终生未能回归
故土。
历史的车轮继续翻滚,王昭君的事迹被人们流传、歌颂,但从没
人问过她是否幸福,因为那已经不重要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时至今日,我们现代人享受着无数人辛苦拼搏换来的幸福时光,
又有几个人意识到这是前人辛苦换来的?
对于现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发自内心地感恩珍惜,共
同努力推动社会进步,无需再“牺牲一人幸福换取更多人的幸福”,
让“昭君出塞”彻底成为历史,不再发生。
第 10 页
共 10 页
更多推荐
匈奴,皇帝,嫁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