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发(作者:)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3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
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
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
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
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
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
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
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
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
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
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
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综合思维: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区域认知: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
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
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2、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新课导入】
我们常说,学习地理就是一个谈天说地的过程,那么今天我们就回到地球本身。那自古以来人们对地
球的结构都很好奇,19世纪一位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小说家凡尔纳写了一本小说,《地心游记》。凡尔纳充
分的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小说中提到主人公从冰岛的一个火山口进入了地球内部,从而展开了一段奇幻的
冒险旅程。
师: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美轮美奂地底世界,有植物有动物等等。那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子的吗?
我们能不能像小说中那样从火山口进入到地球的内部去?那从火山口无法进入地球的内部,我们就打一口
井进去可不可以?
【思考】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1、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
2、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削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引出地
震波)
(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
【新课探究】
探究一: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更多推荐
地球,圈层,人类,结构,组成,物质,鸡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