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
人子须知2 -明-徐继善
山,棋盘山生发辽宁的虎山;虎山往北又生两支,一支为内蒙古
的天山,吉林的兴隆山,二山行到内蒙合生出大兴安岭。另一支为长
白山,长白山形止而气未止,朝鲜的脉气与此相接,生出了白头山和
惠山;二山的脉气隐于海中,直贯日本,生发出各列岛才就此而止。
中龙之气始于阿尼马卿山,同时生发出两支:北为甘肃的西倾山,
西倾山生鼠山,鼠山生武山;气冲陕西而生岐山,岐山又生秦岭,与
大巴山相接。南为气人西藏先生出他念他翁山,他念他翁山生出沙离
里山,沙离里山生出凉山,凉山生出大巴山,南北二气在大巴山又合
为一气。大巴山主脉承接秦岭之气分生三支:南生发出二郎山,二郎
山生名山,名山生邛山和崃山,邛崃二脉又生出岷山和峨眉山。岷峨
二山生出乐山。中生湖北的武当山,武当山生河南的桐柏山,桐柏山
气聚成大别山;进人安徽,大别山生出潜山、霍山,二山生出嘉山,
嘉山生含山,含山生冶山。北生河南的伏牛山,伏牛山生发了崤山、
熊耳山,两山又生出嵩山;气人山东生发出微山和苍山,二山之气生
出泰山,泰山又生徕山、沂山和鲁山,三山扩展而生北圈山、兰陵和
长岛,到此临海为止。
——南龙之气发于可可西里山,后生他念他翁山;入云南生出横
断山和伯舒拉岭,二气往南生出高黎贡山,往北又发生二支:一生为
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过凉山后生出盘于云贵两省的乌蒙山,乌蒙山
又生湖南境内的巫峡、龙山、武陵山、雪峰山。四脉气交而生南岳衡
山。衡山之气进入江西又生武功山和罗霄山;两山脉气化之成景冈山。
以景冈山为少祖又生南北二支:北为九岭山,九岭山生庐山,庐山之
气贯于安徽又生发黄山;过安徽到浙江派生出天目山、莫干山和牛头
山。此后,牛头山生煤山,莫干山生金山,最后汇于上海吴淞口和杭
州湾。
横断山和伯舒拉岭所生另一支,先是沧山、宁静山、怒山、无量
山、哀牢山。五山之气入老挝生发拾宋早再山;此山不但没有南延反
而回头人广西,生发十万大山,十万大山生出灵山,灵山生出云开大
山,云开大山又生出大瑶山。大瑶山脉气入广东而生云雾山,云雾山
之气生发出佛山、中山和罗浮山,三气汇成九连山,再生大庾岭,大
庾岭生莲花山;气入福建而生武夷山,再生云山;气入浙江则生出仙
霞岭、括苍山,还生出南雁荡山。
南龙在历史上认为止于江浙。实际上,脉气过海到达台湾后仍未
阻断,而是越过巴坦群岛,扩散至整个南亚地区,最后与发于昆仑山
西南的气脉合为一体,这便是昆仑山之气人藏后生发的世界屋脊喜玛
拉雅山;由此山入气行人印度而生发东高止山到斯里兰卡。东来的气
脉经菲律宾于西南之气相交,扩经周边诸国至澳大利亚,南龙气脉才
算真正的终止。
对于伸向欧洲的两支干龙,历史上古人只认为由昆仑山生发,而
没有透露过它们的气脉走向。这两支干龙的脉向为西北、东北各一支:
——昆仑山之气首先在北面生化了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天山往
西北,生出了慕士塔格山和公格尔山脉。二气人塔吉克斯坦生出被前
苏联命名的共产主义峰和列宁峰;经阿赖山又生吉尔吉斯山,再生楚
伊犁山。扩散到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后,形成大高加索山。此山
脉气入罗马尼亚生喀尔巴阡山,由喀尔巴阡山生发了横跨法国、瑞士、
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以至气展欧洲各国,这支干龙最后经英国到
西班牙才停止。
——天山往北偏东,先生北塔山和蒙古的阿尔泰山,由此山脉气
生发出汗呼赫山、杭爱山;入苏联(或俄罗斯)后,生出唐努山和萨
彦岭。这支气脉过乌兰巴托生雅布洛诺夫山,又生斯塔诺夫山,再生
上扬斯克山和切尔斯基山。此气过白令海峡到美国生出阿拉斯加山,
入加拿大生出海岸山和落基山;继续延伸至墨西哥而生出马德雪山,
最后到巴拿马而停止。
气的运行是不分国界的。地壳的运动和大陆板块的组合都是“气”
运行的结果。地核中在蕴藏了丰富矿产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就是“气”。人类有国家之分,而地气却不会因国家间的分
隔而断行,只是像人身上的经络各走一脉而已。五大干龙的气源都在
中国的昆仑山,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国,实有世界中心的涵盖。长沙马
王堆一号墓中有一幅描绘昆仑山的图像,它被龙神守护着。
气随山行。五大干龙或为中国的三大干龙,从西向东相生的万千
山脉中,大干生出小干,小干生出支干;支干生出大支,大支生出中
支和小支,支又生支,每一处都有龙的支脉存在。但所有的龙脉都与
水相随,有山就有水。这是因为“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无山
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塞而不理。”气来有水导行,气止由水界
定。气为水之母,有气才有水。因此,中国的山川龙脉是以长江、黄
河两大水系为界的。自昆仑山始发气脉后,泰山、华山、衡山、恒山
和嵩山这五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便被看作是用来节
制和疏导天地之气的。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下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着
此一册専论天下古今帝都及星垣所合形势。頋草茅之士何敢僭议
及此?且非人子求风水者之事。但欲论地,必先识大干龙。而大干龙
之所锺,必天下大都会大垣局,亦君子所当知者,爰辑其大概于左。
论 帝 都
夫地理之大,莫先于建都立国。稽古之先哲王,将营都邑,罔不
度其可居之地以审其吉凶。如公刘将居豳也,其《诗》曰:“于胥斯
原”。太王将居岐也,其《诗》曰:“聿来胥宇。”武王将居镐京,
其《诗》曰:“宅是镐京。”成王将营洛邑,《书》曰:“召公既相
宅。”卫文公将营楚丘,其诗曰:“升虚望楚。”见于经者如此,则
宅都诚不可不重也。虽然,张子微有云:“帝王之兴也,以德而不以
力;其守也,以道而不以地。”尧舜圣人,其所建立,未必虑及于风
水之说。但圣人之兴,自合造化,圣人所作,动为法则,风水固不拘,
而密协于龟卜,即天造地设之自然者也。故《易》曰:“王公设险以
守其国”,此理固先天地而有,即风水之攸始矣。予尝稽诸历代建都
之地,得正龙之所钟而合天星之垣局者,则传代多,历年久;非其正
龙而不合星垣者,则皆随建随灭,岂非地理之明征乎。谨将历代建都
之所详録以备参考云尔。
历代帝都考
伏羲都陈今河南开封府陈州,在位一百一十五年。
神农都陈河南,徙曲阜今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在位一百四十年。
黄帝都涿鹿今北直隶涿州,传四世,共三百九十年。
尧都平阳今山西平阳府,在位七十二年。
舜都蒲坂今山西蒲州,在位六十一年。
禹都安邑今山西安邑县,传十七世,共四百五十八年。
汤都亳今河南归德府,传二十八世,共六百四十四年。
周都镐闗中,东迁洛阳,传三十七世,共八百七十三年。
秦都咸阳今陜西西安府,传三世,共称帝一十五年。
西汉都闗中今陜西西安府,传十二世,共二百一十四年。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府,传十二世,共一百九十六年。
三国汉都成都四川,二主,四十三年;魏都邺,五主,四十六年;
吴都建康,四主,五十二年。
西晋都洛阳今河南府,传四世,共三十七年。
东晋都建康今应天府,传十一世,共一百四年。
南朝宋、齐、梁、陈皆都建康,宋八帝,五十九年;齐五主,二
十三年;梁四主,五十六年;陈五主,三十三年。
隋都长安今陜西,传三世,共三十八年。
唐都长安,传一十八世,共二百六十九年;昭宗徙洛阳,传二世,
共十八年。
宋都汴今河南,传九世,共一百六十七年;高宗徙杭,传九世,
共一百五十三年。
元都燕今京师顺天府,传九世,共八十八年。
明太祖高皇帝都金陵今南京应天府,成祖文皇帝徙燕今京师即元
故都。
论帝都必合星垣
夫帝都者,天子之京几,万方之枢会。于以出政行令,莅中国,
抚四夷,宰百官,统万民,天下至尊之地也。地理之大,莫先于此。
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锺正龙王气,然后可建立焉。葢在天为帝座星宫,
在地为帝居都会,亦天象地形自然理耳。杨公云:“大抵山形虽在山,
地有精光属星次。体魄在地光在天,识得星光眞精艺。”故为地学,
奚直俯察地理已哉!又须仰观天文,始尽其奥。按《天文志浑象》:
中外官星凡二百四十六名,千二百八十一星。微星万一千五百二十,
分布中外为垣者,曰紫薇、太薇、天市。垣之中皆有帝座,凡建都处,
山川形势,须与此合。杨公云:“要识垣中有帝星,皇都坐定甚分
明。”廖氏云“帝都必要合星垣,紫薇在中天。其次太微与天市,皆
有帝座位”是也。今以三垣天星地形述后。外少微垣为士大夫权天帝
文章之府。天苑、天园为天子养兽植菓之所。虽亦有垣,而无帝座正
位,地形纵合,亦非统一寰宇,享有久远之都在。
按《天文志》,中天北极紫薇星垣,天皇之宸极,太乙之常居也。
北极五星正临亥地,为天帝之最尊,所以南面而治者也。三光迭运,
极星不移。孔子所谓“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也。后有四辅四星
居壬,勾陈六星居干,天纲八星居戌,华葢九星居北,阁道五星居癸,
咸池五星居丑,八毂八星居艮,天将军四星居寅,内陛六星居甲,司
命六贵人在震,三师三星在乙。又有天理四星居辰,五诸侯五星居巽,
内厨二星居巳,四贵人四星临丙,帝座二星居午,大理二星居丁,天
枪三星居未。天床三星居坤。天梧五星居申,阳德、阴德二星居庚。
内屏二星居兑。天乙、柱史、女史三星居辛。而有左卫七相、右卫七
将以藩屏帝室。泰阶、六符辅治北斗七政以翼垣。此紫微垣星局之悬
象于天者也。
《步天歌》:中元北极紫微宫,北极五星在其中。大帝之座第二
珠,第三之星庶子居。第一号曰为太子,四为后宫五天枢。左右四星
是四辅,天以太乙当门路。左枢右枢夹南门,两面营卫一十五。上宰
少尉两相对,少宰上辅次少辅。上卫少卫次上丞,后门东边大赞府。
门西唤作一少丞,以次却向前门数。阴德门里两黄聚,尚书以次其位
五。女史柱史各一户,御女四星五天柱。大理两星阴德边,勾陈尾指
北极颠,勾陈六星六甲前。天皇独在勾陈里,五帝内座后门是。华盖
并杠十六星,杠作柄象盖伞形。盖上连连九个星,名曰传舍如连丁。
垣外左右各六珠,右是内阶左天厨。阶前八星名八毂,厨下五个天棓
宿。天床六星左枢右,内厨二星右枢对。文昌斗上半月形,稀疏分明
六个星。文昌之下曰三公,太尊只向三公明。天牢六星太尊边,太阳
之守四势前。一个宰相太阳侧,更有三公相西偏。即是天戈一星圆,
天理四星斗里暗。辅星近着闿阳淡,北斗之宿七星明。第一主宰名枢
精,第二第三璇玑星,四曰权星第五衡,闿阳摇光六七星,摇光左三
天枪明。
左紫微垣列形于地之局势大略也。杨公云:“紫微垣外前后门,
华盖三台前后卫。中有过水名御沟,抱城屈曲中间流。”又云“直朝
射入紫垣气”。廖氏云“紫垣西藩星有七,东藩八星出。华盖杠星在
后门,天床前面陈。中央一水直朝入,抱城九回屈。万山簇拥昼朝迎,
拱极不虚称”是也。
右南宫太微星垣,三光之庭,天帝受厘告功之室也。中有五帝座,
正居北地。太乙、五尚书正居巽地。内有郎官、即位、三公、谒者、
九卿、五侯以辅导帝极。前有明堂三星居巳,灵台三星居午,常陈为
耳目之官,西将、东相各四星为藩垣。东华、西华为门掖。掖左右二
星为执法。后有太阳守、太阴守各二星,为卫。前有张、翼、轸三宿
为侍,此太微垣星局之悬象于天者也。
《步天歌》:上元天庭太微宫,昭昭列象在苍穹。端门只是门之
中,左右执法门西东。门左皂衣一谒者,以次则是乌三公。三黑九卿
公背旁,五黑诸侯卿后行。四个门星主后屏,五帝内座于中正。幸臣
太子并从官,乌列帝后从东定。郎将虎贲居左右,常陈郎位屈其后。
常陈七星勿相误,郎位陈东一十五。两面宫垣十星布,左右执法是其
数。宫外明堂布政宫,三个灵台候云雨。
右太微垣列形于地之局势大略也。杨公云“方正之垣号太微”。
又云“横城水绕太微势”。又云“东华西华门水横,水外四围列峰位。
此是垣前执法星,却分左右为兵卫。”廖金精《泄天机》云“太微垣
局最方正,左右执法并。西藩上将次将先,次相上相连。东藩上相及
次相,次将与上将。两藩九门分十星,一水绕城横”是也。
右东府天市星垣,天帝泉货之府也。中有帝座,正临艮地。有秤、
斗、车、舟、府库、市楼、市肆以贯其中,贯索、宗人、左右侍卫。
匡卫《列国分野二十二星》曰: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
中山、九河、河间、晋、郑、周、秦、巴、蜀、梁、楚、韩、西河等
藩以列四方。贵人一星旁照庚地,为捍卫库之宫。司命一星正临丁位,
为五福寿命之司。此天市垣星局之悬象于天者也。
《步天歌》:下元一宫名天市,两扇垣墙二十二。当门六个黑市
楼,门左两星是车肆。两个宗正四宗人,宗星一双亦依次。帛度两星
屠肆前,侯星还在帝座边。帝座一星常光明,四个微茫宦者星。以次
两星名列肆,斗斛帝前依其次。斗是五星斛是四,垣北九个贯索星。
索口横者七公成,天纪恰似七公形。数着分明多两星,纪北三星名女
床。此座还依织女旁,三元之象无相侵。二十八宿随其阴,火水木土
并与金,以次别有五行吟。
右天市垣列形于地之局势大略也。杨公云“垣有四门号天市。”
又云“百源来聚天市垣。”廖公云“天市垣星二十二,名参国与地。
国地中间有四门,东西南北分。众水分流来此聚,大河在东注。帝座
居北市楼南,垣局总为祥”是也。
已上三垣天星之图则本于《天文志》,地形之图则本于廖氏《金
璧玄文》,兹特合而一之,庶易于考索。然亦不必深泥图局形象,胶
柱鼓瑟。但依经文,以山形水势取之。如曰“紫微垣外前后门”,
“华盖三台前后卫”,“方正之垣号太微”,“垣有四门号天市”。
又曰“直城射入紫微气”,“横城水绕太微势”,“百源来聚天市垣”
之类,则以山水形势之大象言之,杨筠松固已说得明白。其它星宿形
象,又不必尽泥也。
论北龙所结帝都垣局
北龙有燕山,即今京师也。以燕然山脉尽于此,故曰燕山。昔昭
王筑黄金台以招贤者,因又称金台。古冀州地。舜分冀东北为幽州,
故又谓之幽都。按邱文庄公《大学衍义补》云:“虞夏之时,天下分
为九州岛。冀州在中国之北,其北最广,舜分冀为幽、并、荥,故幽
与并、荥皆冀境也。”杨公云“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干之正结。
其龙发昆仑之中脉以华夷共视为中原,盖鸭绿江外又有大干为护,绵
亘数千里,至于阗,历瀚海,之玄屈曲,出夷入貊。又万余里,始至
燕然山,以入中国,为燕云北京为山前曰燕,大同为山后曰云。复东
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开截
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恒、太行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
滦河、潮河、桑河、易河并诸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
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干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
扆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錀其门,最是合风水法度。又按《衍义补》
云:“《朱子语录》:\'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脉从云中发来,前
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
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
冀都。’”就朱子所谓风水之说观之,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也。
冀州之中,三面距河处,是为平阳、蒲坂,乃尧舜建都之地。其所分
东北之境,是为幽州。太行自西而来,演迤而北,绵亘魏、晋、燕、
赵之境,东而极于医无闾。重开叠阜,鸾鳯峙而蛟龙走,所以拥护而
围绕之者,不知几千万里也。形势全,风气密,堪舆家所谓藏风聚气
者,此地有之。其东一带,则汪洋大海。稍北,乃古碣石沦入海处。
稍南则九河既通,所归宿之地,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
此其直截而广大焉。堪舆家所谓“得水为上”者是也。
按:此皆以风水之美言之也。若以形胜论,则幽、燕自昔称雄,
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
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杨文敏谓西接太行,东临碣石,巨野
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势拔地以峥嵘,气摩空而崱屴。又云:燕冀内
跨中原,外控朔漠,眞天下都会。桂文襄公谓形胜甲天下,扆山带海,
有金汤之固。盖眞定以北至永平,闗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
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隘尤着。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
诚万世帝王之都。自昔之都燕者,始于召公,而极于金元。然召公诸
侯也,金元乃夷狄杂气,皆不足以当其大。惟我皇朝,得国之正,同
乎尧舜;拓地之广,过于汉唐。功德隆盛,上当天心,下乘地气,眞
万世不拔之洪基也。而议者乃谓北太近胡,距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
固,而天子自为守。不知今之四夷,北虏为急,倏忽来去,边备须严。
若畿甸去远而委守将臣,则非居重驭轻之道矣。故我成祖文皇帝,睿
意建都于此,良谟远猷,岂凡愚之所能及哉!然当时未必虑及风水之
说,而默契若此,是盖圣王之兴,动与法合,天地造化,有自然相符
之理。昔尧舜禹三圣之都皆北龙。今我朝畿甸亦北龙,而形胜与风水
法度又皆迈之,宜其驾唐虞,迫二代,全盛如此,是固我列圣之茂德
神功鸿休骏烈之不可及。然地理之应亦或然也。愚何幸,躬逢其盛。
北龙之次,有平阳、蒲坂、安邑,亦冀境,乃尧舜所都之地。按:
朱子曰:“河中地形极好,乃尧舜禹故都。今晋州河中府是也。左右
多山,黄河绕之,嵩河列其前。”又曰:“河东、河北皆绕太行山,
尧舜禹所都,皆在太行山下。”又曰:“上党,太行山之极高处。平
阳、蒲阪,山之尽头。”又曰:“尧舜都中原,风水极佳。左河东、
太行诸山相绕,海岛诸山亦皆相向。右河南绕,直至泰山凑海。第二
重自蜀中出湖南,出庐山诸山。第三重自五岭至明、越。又黑水之类,
自北缠绕,至南海。”此皆以其大形势而言之也。张子微曰:“河中
之地,右则西河,左则东河,前则南河。逾河而为壶口,近河而为覃
怀,入河而为衡漳。三面距河,一面背山,所背恒山,相去甚远,逶
迤而下,其平如砥。方广千里,夹水之外,四面皆有名山巨镇迎送护
卫。但堂局宽阔,非凡俗所能检点。若两腋无水夹截,即是水不交会,
大龙如何得住?故夹身之左有小东河,右有西恒河。南有小南河闗截
于内,而大河经之,龙将焉往?其它桡棹手脚,得无名之水界夹分明
者,又不可数计。但眼目难于检点,举其堂局,形势可以周知。此则
以其亲近者而言之也。虽然,尧舜禹圣人,道化天下,未必系于风水。
然天造地设,亦自然默契之理,有不可诬者。但今风水变迁,王气销
竭,无复可都矣。
论中龙所结帝都垣局
中龙有关中曰丰、曰镐、曰咸阳、长安,皆今陜西地,通曰关陜,
古雍州也。杨公云“关中原是太微垣”,又曰“长安落在垣宿中。”
盖中干之尊也。其龙发于昆仑。《经》曰:“黑水绵络西河,横山始
起祖宗,转荥、貊、泽,自西而东,尽于雍州。”张子微曰:“长安
之龙起于横山,其山皆黄石,绵亘八百余里,不生草木。及至雍州之
地,泾水出安定,在雍州之西,自西而南入渭水。而北是为渭、汭。
渭水出鸟鼠同穴,西为雍州之西山。至泾水所属之地则为北。惟此依
山挟水,号为天府之国。”又曰:“秦都咸阳,非长安。以宫属渭,
跨渭为飞桥复道,以象天阙道而属阿房。如骊山温泉,又长安之枝龙
也。长安之下则有岐、梁、荆诸山为护,沣、泾、漆、沮、河水界限
为卫。”蔡文节公曰:“咸阳之地,龙合之玄格,前后左右,诸山包
护。”此皆谓其风水之美也。若以形胜言之,则娄敬所谓“被山带河,
四塞为固。”张良所谓“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
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乃金城千里,天府
之国”者是也。故史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险,东有函关,西有
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吕成公亦谓关中是形势之地。欲据形
势,须都关中。桂文襄公谓其山河四塞,形势甲天下。《易》曰“天
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惟此为然耳。故关
陜之地,形胜全,龙局美,王气攸萃,而文武周公列圣笃生。自文王
都岐徙丰,武王迁镐京,成王实都于镐,以据天下形势。当西周全盛
时,特往来朝诸侯于洛邑。至平王避犬戎,始迁都于洛阳,号曰东周,
则周日微弱,而雍州王气为秦得之。盖秦先世有非子者,善育马,为
周孝王主马。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居秦。历三世,至秦仲始大。
历庄襄,犬戎弒周王,襄公救周有功,封为诸侯,赐以西周畿内八百
里之地。秦即其地,日以强盛,兼并天下,统一区宇。然无功德,肆
暴虐,不足以当其地王气之大。汉与,以娄敬、张良之议,遂因其故
都而都之,传十二帝,厯二百一十四年。其后,唐又都之,传十八帝,
厯二百六十九年。宋人亦尝议欲都此,而以横山未入版图,故都大梁,
以经营横山。盖横山当宋时,诸戎所依,为戎夏必争之地,不得之则
不可都,故尔。邱文荘公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所谓金
城千里,天府之国,得天下之百二者也。周人初起于邠,继都丰镐,
天下形势之地,盖莫有过焉者也。至平王东迁而弃其地与秦,秦地始
大。战国之世,山东之国六而秦居其一。六者为纵,而秦独为衡焉。
卒能以少制众,并而有之,非独人力,亦地势然也。自高帝用娄敬言,
西都关中,后世言形胜者必归焉。唐起晋阳,亦都于斯。自宋人都汴
之后,王气消歇者五六百年于今矣。”详究文庄兹论,确有所见,而
议者乃谓漕运不便。不知周与汉唐各数百年,而其储积岂无其道?且
《禹贡》“若雍州,厥田惟上上”,史称沃壤千里,可以储贮。而秦
号富强,顾所处之如何耳!大抵雍州非直形势险固,风水融聚为美已
也。且其水深土厚,民性质朴,易于从化,尤为可嘉。朱子曰:“岐
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
而一变其俗,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悍然有招八州,朝同列之
气。其故何哉?诚以雍州土厚水深,其民重厚质直,无郑、卫骄惰浮
靡之习。以善道之,则易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
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后世欲为
定都立国之计,诚不可不监乎此。而于导民之路,尤不可不慎其所之。
旨哉言乎!
中龙之次有洛阳,即周营洛邑之地也。前值伊阙,后据邙山,左
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此紫微垣局也。张子微曰:“洛邑
是飞龙格势,脚手本自分明,迎送却从外假合。凡大地,迎送皆取诸
外而不取诸本身。所谓本身手脚,一曲屈萦回辄五六十里,或七八十
里,故人不见其为手足。况远外迎送,其得见乎?此其平夷之地,一
望无际,惟审其水源而后识之也。然洛邑居天下之中,为大龙之腹,
四望平夷,近则熊耳居其右,西京在其左。取诸远则上洛在其西,太
华在其东,终南惇物在其北,内方则在河南。周公所以取制天下之中,
犹腹为人身都会之所也。以水而言,则洛水自西而经其前,瀍、涧界
其东,汾、 绕其后,伊水陈其面,最合风水法度。但以形胜论之,则
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故周营洛邑,特以宅中图治,道里适均之故,
乃于此以朝诸侯,非建都也。按《大学衍义》,陈大猷曰:“成王实
都镐京,特往来朝诸侯,祀清庙于洛。故镐京谓之宗周,以其为天下
所宗也。洛邑谓之成周,以周道成于此也。洛邑天下之至中,丰镐天
下之至险。成王于洛邑定鼎,以朝诸侯,所以成天地中和之气。宅中
以莅四海,其示天下也公。于镐京定都以壮基本,所以据天下形胜,
据上游以制六合,其虑天下也远。”诚哉言也!后平王避犬戎,徙都
于洛,则周室日衰,驯至不可为矣。汉初,高祖亦欲都洛,以娄敬、
张良之言,都于关中。光武中兴,始于洛建都,谓之东都洛阳。却在
周都河南,又隔伊水,有诸水在后,而地方之备差完,颇为可取。然
皆平夷,旷洋无蔽,有德易以王,无德易以亡,不可用也。故东周都
洛而能延数百年之久者,诚以文武之德,民不忍忘故尔。温公《厯年
图》曰:“周自平王东迁,日以衰微。至于战国,又分而为二。其土
地人民不足以比强国之大夫。然天下犹尊而事之,以为共主,绵绵然
久而不绝,其故何哉?文武之德植,本固而发源深也。不然,以区区
数邑,处七暴国之间,一日不可存,况数百年乎?”此确论也。
中龙之又其次者,有汴梁。其龙自熊耳至此,平坦万里。大河在
其北,淮河在其南,亦天苑垣也。五代梁、汉、晋、周皆都于此,年
代不永。宋都之,传九帝,厯一百六十七年而南迁临安。是时汴梁在
河之南,犹差可取。今河水冲决而在于河之北,无复当时风水形胜矣。
旧黄河在开封城北四十里。宋元以来,河徙穿淮。驯及我朝洪武二十
四年,河决原武,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项城,经颕川以入淮。
而旧河故道遂淤。正统十三年,又决荥阳,过开封城之西南,而城北
之新河又淤。自是汴城在河之北,龙脉经河穿坏,形胜亦无,河绕可
恃不可用也。盖河源于昆仑星宿海,又入地伏流数百里,不见其派。
禹之所导,始于积石,初未曾穷河源也。河至于此,其势横放冲溢。
外则泾、渭、漆、沮之会于渭、汭,又有伊、洛、瀍、涧、汾、 之会
于底柱,所泄惟汝、泗二流。内则淡、济内河,滹沱、恒、洚从而益
之,至于九河逆河,势虽远而愈胜。故有河患,非人所能制者。自三
代已然。由汉、唐、宋、元迄今,频年冲决,而沿河之民悉鱼鳖矣,
况可都乎?
论南龙所结帝都垣局
南龙有金陵,即今之南畿,我太祖高皇帝建都之地也。战国楚威
王时,以其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称金陵。汉改曰秣稜。吴曰建
业。晋曰建康。其形势,前辈谓与洛阳同。廖氏云:“建康形势洛阳
同,王气古云钟。”盖紫微垣局,南干之尽也。苏伯衡谓刘迪简云:
“金陵地脉,自东南朔长江而西,数百里而止。其止也,蜒蜿磅礴,
既翕复张。中脊而下,降为平衍。所谓土中于是乎在。西为鸡笼、覆
舟诸山,又西为石头城。而钟山峙其东,大江回抱,秦淮、玄武湖左
右映带,两淮诸山合沓内向,若委玉帛而朝焉。诸葛孔明谓钟山龙蟠,
石城虎踞,眞帝王都。昔始皇见金陵有王气,东游以压之。其后三国
吴都之,传四世。东晋又都之,传十一世,历百余年。南朝宋、齐、
梁、陈、南唐皆都之,而年代不永,盖以其虽合垣局,而垣气多泄,
故尔。杨筠松云“长江环外有三结,垣前中水列。垣中已是帝王都,
只是垣城气多泄”是也。若以形胜论之,则江限南北,古今恃为天险。
朱子曰:“东南论都,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诸方水道所凑,一望
则诸要会地都在面前,有相应处。”刘诚意谓“襟带长江,势甚险
固。”桂文襄谓“金陵,江北则有徐、颖二州,地跨中原,瓜连数省,
并称雄镇,为藩离,有控扼之势。江南则有安庆,当长江委流,西控
全楚,为江表门户。”按诸君子所论形势,是诚英雄用武之地,可以
驾驭四方,号令天下而兴王业者。我太祖高皇帝以之定鼎,良有以也。
但以地理家言之,虽合紫微垣局,奈垣气多泄,故成祖文皇帝再建燕
京,为万世不拔之基,岂偶然哉!盖天眷皇朝,故二祖动即合法,而
非有意于地理之说也。猗与盛哉!
南龙之次有临安今浙江杭州府。其龙脉自天目山入钱塘,而海门
有龙赭二山在其中。郭景纯纪云:“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
塘。海门更点巽风起,五百年间出帝王。”《经》云:“海门环合似
天市,天目天池生侍卫。万里飞来垣外挹,海外诸峰补垣气。”廖氏
云:“大江以南天目峙,海门似天市。”故临安亦天市垣耳。若以形
胜论之,则僻处一隅,子朱子谓“如入屋角房中,坐视外面,殊不相
应。”宋高宗南迁建都于此,其卜相京畿国师,吾邑传公少华伯通也。
有临安行在表,谓其地只可驻跸,不宜建都,不过偏安之地。且主奸
相弄权,武臣多咎。后宋竟未能恢复,而奸相如秦桧、贾似道诸人迭
出,皆操弄国柄,武臣多不善终,果符傅公之言。
其表畧曰:顾此三吴之会,实为百粤之冲。钱氏以之开数世之基,
郭璞占之有兴王之运。天目双峰屹立乎斗牛之上,海门一点横当乎轸
翼之间。临安集秀气于轩辕,吴会孕祥光于枢府。会稽、北固,堂堂
乎天外之山;京口、姑苏,眇眇兮域中之泽。四神具足,八景宽容。
山势北来,有朝海拱辰之象;水流东去,无鬼刼凌夺之忧。凤阁龙楼,
正当辛地;捍门华表,恰值星河。上合东宫天市之垣,下接扬州禹贡
之域。然而金匮凌云,虽少府有积年之聚;廉贞妬主,必大臣多持柄
之虞。昴日星亏,武臣多咎;鬼金位起,阉寺施权。文曲多山,俗尚
虚浮而诈;少微积水,人多文饰而贪。虽云自昔称雄,实乃形局两弱。
只宜为一方之巨镇,不宜作百祀之京畿。驻驆暂足偏安,建都难奄九
有。
按:傅公表上,乃升杭州为临安府而称行在,遂寝建都之义。又
数年,秦桧专权,建和议而无恢复之志。当时诸臣亦有议都建康者,
竟如桧议,定都临安。而有宋卒不能克复旧物,令人有余憾。虽然,
天下事莫不有数。《宋史》记徽宗梦吴越武肃钱王镠入宫而诞生高宗,
则临安之都,岂非数有预定者?吴钱王镠,唐末封吴越王,梁篡唐,
镠遂据杭州。
已上建都之地,其概如此。唐虞之都,以河溢为患。周洛邑以备
守之难。大梁平夷无险。临安僻处一隅。金陵形胜虽优,而垣气多泄。
两淮龙气大尽,而地势卑下。东鲁中干虽尊,而已锺孔圣。且今河水
穿龙,皆非建都之宜。他如许昌、成都、南粤等处不足论矣。惟我京
师为上,而关中次之,东汉所都之洛又次之。虽然,圣帝明王,要必
有所重也。昔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
固,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
蠡,禹灭之。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关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汤放之。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恒山在其北,太河经其南,武王
杀之。若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善之。愚谓君子不以人
废言。起虽不足道,若斯者诚确论哉!不然,秦、隋尝都关中矣,金、
元尝都燕京矣,风水之美,形胜之固,何独于彼不验哉!是故风水之
说在于地,固有国者所当择。而祸福得丧之机存乎人,尤有国者所当
慎也。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下之二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着
此篇专论干龙枝龙。夫龙之枝干,形势不一,茍无眞见,则登山
汗漫,贸贸莫分。且辨龙枝干,乃地理第一关键。此而不知,则大本
已失。如宫墙外望,不得其门,何由升堂以入其室乎?故首论枝干,
盖亦开关启键意也。
枝干总论
夫干龙枝龙者,乃龙之有大有小,犹木之有干有枝也。盖干为木
之身,而枝柯所附以立。枝为木之衍,而条叶所自以蕃。论龙大小,
取象莫辨于此。但枝干之中,又各有大小之别。故有大干龙、小干龙,
大枝龙、小枝龙。所谓干中有干,干中有枝;枝中有干,枝中有枝是
也。吴国师有云:“枝干明而嫡庶分,嫡庶分而力量见。”故论龙不
可不辨枝干,论枝干又不可不辨大小,以审其力量之轻重也。然审辨
之法,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则以大溪大
涧夹送,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杨
公云“水源亦自有长短,长作军州短作县”是也。故观水源长短而枝
干之大小见矣。然此亦惟举其大纲言之。至于节目之详,即其行度形
势,亦自有别。具见下文。
论 干 龙
夫干龙有二,前所云大干小干是也。所谓大干龙者,即干中之干
者也。其祖皆出名山,跨州连郡,延袤几千百里,乃正气所聚,钟灵
孕秀,颕异殊常,敻然高广,而每有云雾发现。《经》云“先寻雾气
识正龙”,又云“寻龙望气先寻脉,云雾多生在龙脊。春夏之交与二
分,夜望云霓生处觅”是也。盖干龙之祖极高大,故每有云雾生其巅。
此察识干龙祖宗之大法也。知其祖,又当于离祖分行,审其出身。耸
拔雄伟,气势宏大,规模尊重,如王者驾出而百职咸随,如大将赴敌
而三军听命,巍峨卓异,岂若枝龙之出身,惟以细嫩活动,逶迤磊落
为美哉!及其出身以来,则多牵连而行,不起星峰,惟两旁枝脚、护
卫、关峡等山,则星峰耸拔。俗眼不识干龙形体,惟以星峰秀丽为爱,
纵有所得,不过枝叶小穴而已。岂知正干龙禀气浑厚,不起正体星辰。
《经》云:“寻龙何处使人疑,寻得星辰却是枝。枝叶乱来无正穴,
眞龙到处又疑非。只缘不识两边护,却爱飞峰到脚随。飞峯斜落是龙
脚,脚上生峰一边卓。眞龙平处无星峰,两边生峰至难捉。”又云:
“疑龙何处最难疑,寻得星峰却是枝。关峡从行并护托,矗矗旗枪左
右随。干上星峰全不作,星峰龙法尽虚辞。”又云:“凡有好山随干
去,枝龙尽处有旗枪。旗枪也是星峰作,圆凈尖方高更卓。就中寻穴
穴即无,干去未休枝早落。”又云:“问君州县大干龙,似浪横江那
有峰?起峰皆是两边脚,去为小穴为村落。”又云:“两边起峰为护
从,正龙低平最贵重。”又云“干龙身上不生峰,有峰皆是枝叶送”
是也。故凡干龙,不可以星体拘之。惟是崇山大垄,如白浪涌波,层
峦叠嶂,牵连而行,或百余里,或七八十里,或二三十里只一断。而
断处必是驿路通衢,人迹络绎不绝之处。古人以人迹往来多寡验峡之
大小,以峡之大小定龙之大小,诚为有理。盖干龙脊脉,多为疆域界
限,故其过峡断处,必是省郡通衢。然其断亦有一伏或十余里,或数
十里平坦,了不知其去,而踪迹诡异。或穿田渡坂,而有藕断丝连;
或石梁渡水,而为崩洪过脉;或抛踪闪迹,而有马迹蛛丝;或撒落平
田,而藏形隐迹。前去忽起高山,又复牵连而行。行而又断,断而复
起,延蔓广袤,横亘连绵,极其长远,或千余里,或数百里。《经》
云:“寻龙千里非迢递,其次五百三百里。”子微云:“大龙千里费
推寻,一二百里作郡邑。”廖氏云“干龙住处分远近,千里为大郡。
二三百里可为州,过此即封侯。百里只堪为县治,下此为镇市”是
也”。故干龙之行度,极其长远,愈长远则力量愈大。其分去之龙,
亦随其正干之大小而有差别。如正干龙去作京师,则其龙身分去小干
为省城,而省城龙身分去为郡邑,郡邑龙身分去为乡村市井之类。
《龙髓经》云“大龙行度自非常,离祖生来手脚长。横亘铺舒千百里,
至微三百里中藏。一弯一觜皆开广,终日循行尚未央。细叶犹为府州
县,巨枝畿甸植君王”是也。且其从山及枝脚桡棹,皆有融结。爰是
干龙,气势雄大,布置精巧,故随从之龙,与本身透漏,皆能有穴。
子微云“手脚桡棹皆有穴,此是大龙多余气”是也。然此等大龙,亦
有行至将结穴处无手足桡棹,撒落平阳,单行独出。而一屈一曲,动
数十里,隔州隔水之山,远来迎接,在数十里外,自相照应。《龙髓
经》云:“不知大龙百十里,临到作穴如蛇虺。单单湾环数十程,无
手无脚如流水。若论缠护隔溪港,一望遮来数十里。若拘缠托与桡棹,
不知此龙何者是。”故干龙入首,必是外山隔水为迎为送,为缠为托。
子微云:“小地结果论迎送,大地迎送隔江水。”杨公云:“大凡干
龙行尽处,外山隔水来相顾。”《发挥》云“譬之大贵人将至,不是
自己带来护卫,乃是千百里外系指挥。部属之人,翕然聚集,刻日限
时,罔敢不至”是也。《雪心赋》云:“求吾所大欲,无非逆水之
龙。”此特枝龙而已。干龙两水夹送,安有逆水?惟是将及入首,翻
身逆水,数十里或数里数节结穴为妙。所谓“顺势翻成逆势”是也。
其结穴际,必然山水大会,或山大曲,水大转,而水口交固,明堂平
广,左右周回,内局团聚,外阳宽畅,水朝山拱。有此形势,即可寻
穴。《经》云:“凡山大曲,水大转,必有王侯居此间。”又云“到
此先看水口山,水口交牙内局宽。便就宽容平处觅,左右周回无空闲。
断然有穴在此处,更看朝水与朝山”是也。然干龙正脉,将及结穴,
必然连断几断,脱卸杀气,方有融结。不然,则撒落平洋结聚为佳。
皆须依近大河耳。虽是依近大河,却不暴头露面,必居拥从之中。
《龙髓经》所谓“万卒影从成禁卫,千官环列是朝廷。”谚语云“好
地如闺中美女”是也。亦有翻身朝祖而结穴者,《经》云“请君看水
交缠处,水外有山来会聚。翻身顾母顾祖宗,此是回龙转身处。宛转
回龙似挂钩,未作穴时先作朝。朝山皆是宗与祖,不拘千里远迢迢”
是也。亦有不回转而直受结穴者。《经》云“也有干龙来两水,更不
回身直为地。只是两护必不同,定有缠关交结秘”是也。亦有横落入
首,借鬼安穴者。《经》云“干龙若是有鬼山,横转一边寛处安”是
也。虽是数等结穴不同,要之,皆必以两河交剑处为尽。而其正受之
穴,又不可以大穷尽处求索。《经》云:“君如寻得干龙穷,二水相
交穴受风。风吹水刦却非穴,君如到处是疑龙。”又云:“大地皆从
腰里落,回转余枝作城廓。”范越凤云“大贵大富之地,必不在大穷
尽处。大穷尽处多是风吹水刦”是也。故干龙气势雄盛,结穴之外,
必有余气之山,或去数十里,或去数里,皆暗拱,为正穴用神,或作
下手,或作托乐,或反绕于身为关峡,或奔走于水口为门户之类。其
间又各有小穴,随其力量,皆有发越,然莫得与正结比耳。但此等干
龙正结之穴,天珍地秘,多是丑拙隐怪,或在高山而结仰高天巧,或
落平地而结藏龟没泥,或为骑龙,或为石巧,奇踪异迹,隐晦殊常。
或有沙水飞走,或有杀气错杂,或有曜星奔窜,或有毡褥铺展,或有
元辰直长,故多有不利初代,及公位不均,离乡远去等事。惟龙眞而
不可舍,穴的而不可移,乃是造化无全功,亦须扦葬,不必以小嫌而
去大地。但此又当详审精察,切勿被图大所惑。盖庸师多以龙眞穴拙
之说籍口,乱下有龙无穴凶恶假地,悮人最甚。大抵干龙眞穴,虽是
隐怪,却是颖异,如玉蕴山辉,珠藏渊媚,自然秀气迸露,门户迥别。
或龟蛇交结,或狮象盘旋,或日月捍门,或剑戟罗列,或罗星重叠,
或旗鼓把截。或华表耸于云霄,北辰镇居地户;或楼台鼓角列于罗城,
金箱玉印塞于水口;或石笋游鱼之忽见,平湖秀水之汪洋;或禽星兽
星蹲居于水口,天关地轴布置于局内。自有许多贵秀证佐,异于寻常。
识者见之,则知其中融结不凡。但此等正干大龙,其所结作,力量极
大,或为畿甸,或结禁穴,或结省城藩镇,或为名贤墓宅。虽有遗穴,
天珍地秘,鬼神呵护,以俟有德,不可强求,不可妄指,况非时师所
能寻晓。杨公云:“图大不得且思次。”是故又当加意于小干龙焉。
夫小干龙者,即干中之枝也。亦自大干龙分来。分龙之际,必有
大星辰、崇山高垄为祖宗。张子微云“分龙定起大星辰”是也。自此
离祖而行,辞楼下殿,迢递奔走,亦与夫大干龙气势相类,特长短不
同。大干龙极长,动踰千里,或数百里。小干龙只二三百里,或百余
里。又其次者,或七八十里。而其龙身行度,大略皆与大干龙无异。
所分枝脚,亦多结乡村市井。其水源有长短不同,大聚小聚亦别。
《经》云“水源亦自有长短,长作军州短作县。枝枝节节是乡村,干
上时时断复断。分枝擘脉散乱去,干中有枝枝有干”是也。其龙禀气
亦自浑厚,亦不可以星体拘之。必多延蔓广袤,横亘牵连,行五六十
里,或二三十里,其次者或十余里始一断。而断处亦是大关峡、大道
路。而枝叶之山甚蕃衍,拥从护应峡场。此处龙气甚旺,枝叶间必有
融结小穴。《口诀》云“峡前峡后去寻地”是也。其龙行尽处,必以
水大会为止,两河交剑处为尽。《经》云“百里各有小干龙,两水生
来寻曲岸。曲岸随水抱龙头,抱处好寻气无散”是也。亦是两水夹送,
不可必其逆水。惟是结作之际,翻身曲转,逆势作穴,故有曲岸之水
抱其龙头耳。其穴亦不在大穷尽处,亦多隐怪。将及结作之间,亦必
连有脱卸,闪跌度峡,或连起峯峦,开帐穿心,而其手脚桡棹亦皆融
有小穴。迎送护托之山亦是隔水相卫,远来聚会。水口之山亦有数十
里之远。而门户亦须颖异,有华表、北辰、游鱼、石曜、龟蛇、狮象
等沙。入局之际,亦必山水大会,朝案特达,左右周回明堂舒畅,内
局紧固,外阳宽阔,罗城秀列,禽曜出现,多结郡邑市镇、冲要繁剧
衙门,及王侯极贵基址。若结为阴地,则主分茅胙土、出将入相、皇
亲国戚、文武全材、忠臣烈士、清修贤儒、神童状元,及巨万之富。
子孙蕃衍,世代荣显,满门朱紫,与国同休,身后英灵,血食百世。
又有一等干龙,禀气凶恶而不清,本身带杀而可畏。虽经脱卸,
不改粗顽;虽见变剥,愈见雄悍。却亦开帐穿心,分牙布爪,诸般贵
格备具,亦有融结,但大福大祸,每每相半,或贵如淮阴而卒夷其族,
或富如季伦而不善其后。其最凶者,或如王莽之纂位,或如赵高之擅
权,或为割据偏方之伪主,或为草冦大盗之头目。虽皆有富贵权爵、
烜赫威名,一时荣耀而不得其正,不令其终,反得罪于天地间,遗臭
无穷,君子不取也。此干龙之不美者,寻干龙者又须识此。
上干龙虽有大干龙小干龙之不同,然其体势亦多相似,但以水源
夹送之长短而验其大小。故除中国三大正干外,其干龙之大者犹至千
余里,次者数百里,又其次者或百余里,或七八十里,皆以山之发祖,
水之大会,原其起止也。然大龙则论大祖宗,小龙则论小祖宗。《玉
髄经》云“祖宗势大子亦大”是也。大龙论大缠护,小龙论小缠护。
故曰“大龙迎送隔江水”,曰“外州外县山为伴”。又曰“护缠亦自
有大小,大小随龙长短来。龙长缠护亦长远,龙短缠山亦近挨”是也。
大龙论大水源,小龙论小水源。故曰“水源亦自有长短,长作军州短
作县”。如中国三大干龙,则论长江、黄河、鸭绿江之水以为夹送也。
大龙论大关拦,小龙论小关拦。故曰“大龙关拦数十里”。又曰“大
地必有大关拦”。其规模愈大,则堂局愈阔。堂局愈阔,则关拦愈远。
如冀州关拦,乃在碣石;长安关拦,乃在荆山;洛邑关拦,乃在泰华
之类是也。举此为论,其它大小,皆可以类而推矣。故凡干龙入局之
际,山水大聚,或结为垣,或结为局,大者为京畿,为禁穴,为圣贤
之地;次者为省城、藩镇,为郡邑市井,为王侯极贵之穴。所谓阳基
则立郡建都,阴地则分茅胙土,惟干龙为然,枝龙之地,断然无此力
量也。然其行度之间,穿落传变,出帐入帐,亦不计其重。辞楼下殿、
聚讲叠云、屯蜂聚蚁、尊极帝座、生龙紫微、天弧、天角、龙车、凤
辇、鼓角、楼台、负扆、御屏、霞帔、云锦、鹤驾、銮舆、华盖、宝
盖、冠盖、芙蓉、罣罳、金花、飞蛾、三台、九脑、冕旒、玉尺、千
丝坠、万石仓、金桥、仙桥、展诰、展帐、玉枕、玉屏、玉几、顿笏、
连璧、御阶、幞头、席帽、金钟、玉磬、宝幢、降节、龙楼、宝殿、
帝释、堆甲、叠帐、穿珠、走马、飞丝、卷帘、玉陛、飞帛、舒练、
抛梭、佩珂、芦花、芦鞭、楼船出峡、红船出海、阁门传宣、推车进
宝、天驷出厩、仙鹤垂喙、玉蝉脱壳、群仙出洞、群羊出栈、群雁穿
云,诸般贵格,靡所不有。剥变骨节,过峡脱卸,穿田度坂,横亘摆
折,楼阁逶迤,珠丝马迹,藕断丝连,偷藏脉络,奇踪异迹,崩洪怪
石,天汉天潢、左侍右卫、养荫灵泉,诸般巧妙,无所不备。而其桡
棹枝脚,虎踞龙翔,鸾飞凤舞,顿旗列鼓、垂帘挂幙、文官武库、天
以太乙、列屏列幙、带印带剑、垂珠垂缨、排仓排库、侍人从马、金
童玉女、旌节旗旄,诸般拥从,无所不具。分牙布爪,脱骨换胎,自
尊而卑,自粗变细,千形万状,难于毕举。盖其行度之远,故能备具
诸格之奇;气势之宏,故能发现英华之妙;垣局之广,故可受乎众山
众水献奇列秀之繁华;缠送护从之多,故能尽乎重冈叠帐、揷戟列屏、
交结门户、开锁罗城之完美。《葬书》所谓“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又云“若怀万宝而宴息,若具万膳而洁齐”。卜氏所谓“三千粉黛,
八百烟花”;子微所谓“万卒影从成卫禁,千官拥护是朝廷”;范越
凤所谓“若相公之升堂,若大将之登营”,此皆干龙结作之规模耳。
故其力量宏大,发福悠久,不可限量。《经》云:“凡言大地多大话,
下士闻之心已怕,中士闻之心信疑,上士闻之心欲为。何不观之富贵
家,子孙累世享荣华。盖缘祖龙势力大,食禄袭爵名世家。小地虽然
亦小发,未及三世即歇灭。到此方知小易衰,大地富贵世不绝。”此
干龙之所以为贵也。
论 枝 龙
杨筠松《龙经》千言万语,皆归重于干龙,盖举其力量之大而言
之耳。然山脉分枝分派,干龙最少,枝龙极多。故论地只可以眞伪辨,
不可以大小拘。《经》云“大地难得小易求”,乌可谓枝龙地小而忽
之?况干龙大地,有鬼神所司,苟无阴德,未可睥睨。而枝龙之地,
在在有之,易于求索。故枝龙尤当究竟。然枝龙亦有大枝小枝,不可
不辩。夫所谓大枝龙者,即枝中之干也。观之,亦先其祖山。但干龙
则论大祖大宗,枝龙则论小祖小宗。故虽大枝龙,祖山亦不是远高山
峦,只小干龙驻跸处即龙祖矣。于此审其离祖分派,以原其始。要此
处起有星辰,合五星正体中一星,或水或木,或涨天水、焰天火,或
御屏土之类。葢其发脉,中落为上。自离祖以后,又连起有星辰,谓
之应龙,亦曰应星。有此应星合格,落脉更是中出,即谓之出身好,
前去必结美地。自出身后,迢递行度,看其穿落传变等格何如,若眞
是结地之龙,自然合格。或起或伏,有剥有变,或大顿小跌,或左栖
右闪,或横开阔帐而穿心中出,或之玄屈曲而摆折流行,或如生蛇之
出洞,或如琢木之飞空,断而复续,伏而再起,两边枝脚随身拥护,
不令风吹,或反借干龙作遮护幛托。及其过峡之际,或穿田度脉,抛
踪闪迹,藕断丝连。脱卸之后,复起星辰,磊磊落落,或飞蛾降势,
或华盖中抽,其本身枝脚摆列均匀,或带仓库,或带旗鼓,或带印笏,
或带剑戟,或成天乙、太乙,或成文官武将,左侍右卫,前呼后拥。
及将结作之际,又起高大星辰,以为少祖。自此山下,或二三节,或
四五节即作穴场,而穴后一节之山,或束气结咽,或细嫩委曲,或闪
断为峡,顿起穴星,融结天然之穴,乃为最贵。其两边缠送护托之山,
欲其重叠拥从,或住于穴后,或侍立左右。而朝迎之山,则应耸穴前。
下手之山,则逆水数重,抱转有力,乃为眞结。《经》云“枝龙身上
亦可截,半是虚花半是开。若是虚花无朝应,若是结实护缠回。护缠
尚要观叠数,一叠回来龙身顾,莫便将为眞寔观,恐是护龙叶交互。
三重五重抱回来,此就枝龙身上做”是也。枝龙结穴多在尽处,则要
天然明白为上,多是得水处结穴,故曰“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
休寻地”。多是下手之山有力,故曰“看地有何难?先观下手山”。
又曰“有地无地,先看下臂”是也。龙之贵者,则有贵应。或印浮水
面,或龟蛇交结,或车马联骈,或楼台镇塞,或罗星关锁,或旗鼓罗
列,或日月对峙,或华表高耸。若此虽云枝龙,结作不及干龙悠久,
然有此规模,亦非中下地也。若安揷得法,主翰苑尙书侍从,方面文
武之职,及富冠乡邑,一时荣盛,朱紫满门。
其次又有小枝龙,即枝中之枝者也。其大龙行去尙远,而于行龙
身上,或大龙峡边,分落一枝,自起星辰,峰峦磊落,远者三五里,
近者十数节。子微云:“却有枝龙但数节,不作穿心人易识。譬如丞
参簿尉衙,岂似正衙门户密。三节四节交节分,分得英华为子孙。”
须要成星体,合龙格,有起伏,有夹送,而龙虎、应案、堂气、水城、
下关、门户皆合法度,穴情十分明白,始为眞结,亦主富贵。若此者
虽是枝中之枝,来龙甚短,富贵不大,然发越极快,所谓寅葬卯发者,
惟此为然矣。盖此等龙气结作力量轻,故多在龙大尽处成穴,必得水,
必近堂,或临田蘸水之穴,故财禄易发。惟是龙短而无大力量,虽富
贵亦不久远矣。
又其次,有小枝中之尤小者,谓之旁枝。或五六节,或三四节,
结为小小形穴。若星辰秀美,穴情明白,明堂平正,下手有力,四山
团聚,水口关拦,亦能发福,但不长久,亦无大富贵耳。《发挥》云:
“小小形穴,或得三四节,或得五六节,不拘穿心,不限脚手,出节
便做形穴,仍有朝对关缠。若此者亦可安葬,贵可一二人,富可数十
年,随其力量,皆能有验。但不广大久远。”盖出于大龙分漏秀气,
可以刦效取应,而不可凭恃,以为子孙绵远计。然随材取用,亦不可
以其龙短力轻而弃之也。
上枝龙虽有大枝、小枝、旁枝之不同,然要之,均禀于造化而有
融结者,则亦不可弃也。惟要星峯秀丽,穴情明白。其穴多在龙气尽
处。其大枝亦有龙气旺盛者,不在尽处。而结穴之外,有余气之山,
转为用神,此其力量差胜。大抵枝龙之地,必要星辰耸拔,起伏分明,
屈曲盘桓,逶迤走弄,枝脚桡棹均匀,护从缠托齐整,穴场藏聚,证
佐分明,前有朝迎,后有盖送,左右周密,明堂平正,水城弯抱,四
兽有情,下砂有力,水口交锁,罗城稠叠,乃为吉也。如或龙无起伏,
星峯不秀,穴道模糊,下手无力,堂气不聚,朝案无情,水口宽旷,
则无融结,不必顾矣。
已上所论干龙枝龙详矣。却又有等美地,只数节即结形穴,既非
干龙,又非枝比,谓之随龙穴。依近省郡城市,即大干结作,山水大
聚处结穴,龙气大旺,寸寸是玉,只要穴眞,又不必拘。虽来龙或只
数节,亦结大地,以其与大干龙共祖同宗,朝应固已贵秀,局面亦自
繁华。犹之近帝贵人,故曰随龙穴,不可以长短论也。但要结穴处自
立门户为眞矣。如福建杨太师祖地,近城里许,乃随龙穴格也,图下。
杨氏又有白狸窝祖地,尤美。但此地葬后数年,文敏即发解,连
第登宰辅,发越似乎太速。彼地三百年后始有应验,又似太迟。此造
化之妙,不可谓无此理也。白狸窝地见水法卷。
右地在建宁府城东里许白鹤山,系府龙分脉,数节结随龙穴。入
首顿起御屏土星。中垂正脉,铺展而下。左有白鹤寺,右有东岳庙,
穴结山麓,临田蘸水,前吐毡唇。帖身白虎横抱过穴,成玉带文星,
逆收溪水,以关内气有力。内堂紧小,外洋宽畅,前朝拱揖,得水藏
风,眞催官之地。葬时文敏公年十三岁,不数年即发解进士,登宰辅
三十三岁入内阁。子曰恭尙宾少卿。孙士倧、士伟,俱进士。曾孙旦
进士吏部尙书、易进士副宪、亘南京户部郎中,曰昉、曰昂,俱知县。
玄孙曰迈、宗、崇、疑、成、名、棐进士诸公,皆登科甲,跻膴仕封
荫奏名,登仕版者又数十人,福祉未艾。
依近郡甫随龙穴诸名地图具下
右地在兰溪县东二里,地名瑞垄。其龙自金华峯作祖而来,五星
聚讲,复辞楼下殿,开帐磊落。正龙过峡去结县治。其左枝分落后,
复开金水帐。中抽出一脉,逶迤成垂头紫气贵格。《经》曰“垂头紫
气号文星, 天下尽驰名。”面前大小双峯,成天马之格。断曰:“大
马赶小马,富贵传天下。”葬后出唐渔石公唐龙,登进士,官至吏部
尙书。其子小渔公汝楫,登嘉靖庚戌状元。至今富贵未艾。
其尽结者,为赵探花公志皋祖地,与状元地共帐。入首大飞蛾顿
起太阳金星,开钳结穴。两股直硬,元辰流长,虎沙顺水尖窜,不利
初代。将及百年,乃出贵先。是探花之祖,精堪舆学,自择此地。至
今人才富贵鼎盛。二妻各卜一地,一富一贵。
传奇 探花公之祖官县佐,精堪舆学,爱兰溪山水秀丽,自衢迁兰。
二妻各卜一地,一贵一富。贵者乃飞鳯冲霄形,课云:“一木冲天势
挺然,文章四海有名传。虽然衣紫腰金贵,毕竟家无二顷田。”其富
者乃仰天湖形,课云:“分明一穴仰天湖,仓库重重又秀孤。粟陈贯
朽房房有,若要求官半个无。”今二房子孙贵者少富,富者少贵,果
皆如其言。
右地在杭州府,土名江头九曜。但其龙乃自九曜逆生一脉,穿田
过峡,顿起玉屏。屏中一脉,委迤清巧,复作金土结穴。穴星两臂横
展,中开一坪。坪中立穴太阔,似乎散漫。且右臂牵拽远去十余里,
以作江头街阳基。此则横龙落脉,一节而已。俗眼观之,莫识其妙。
爰是龙气大旺,寸寸是玉处。葬后生江公玭,登进士,官大参。子文
昭公澜,官南京礼部尙书。孙晓会魁,官工部侍郎,赠尙书;晖,会
魁,翰林修撰。曾孙曰圻,登乡魁进士,官提学副宪。玄孙曰铎,登
进士,现任北部正郎,福祉方隆。
右地在承天府东北。其龙发于大洪山,旺气融结为府龙大干。又
分注到此,入首横列大帐,帐中抽出嫩条。廖氏谓之垂头紫气,清秀
颖异。大凡木星,不下当头。此地左右两穴,虚中,正合倚杖葬法。
张子微谓之天鼻穴。左右龙虎回抱,内外明堂环聚。近有玉带砂关收
内气,远有三台峰献秀,外洋北湖宽畅,汉水盘旋,四势和平,三阳
具足,龙旺穴奇,藏风得水,眞美地也。曾氏曾祖指挥公始葬其地,
继葬其祖知县东庄公。今阳白公父子进士,通显嗣续之蕃,详见彭泽
祖地第二十册内。
右地在休宁治北一里,地名尼姑庵。其龙与县龙共祖,不悉述。
分龙后开帐出脉,细嫩奇巧,为芦鞭,连起两节太阴文星,清秀均匀,
展翅垂脚,俗呼雄牛赶雌牛形。正脉栖闪转身,逆水结穴。穴下铺坦
余毡,蘸水临田,穴后抱托有力,前朝大小双峯秀异。但明堂水过穴
返去无情,水口不交为疵耳。葬后出襄毅公信,登进士,官至兵部尙
书。子篁墩公敏政,登榜眼,官至礼部右侍郎、翰林学士,赠礼部尙
书。
按:是地乘县龙旺气,格甚精俊。但系戌干转坤申作穴,于天星
非久永之兆。篁墩不察,襄毅之葬又卜南山乙辰,竟以受害。公言谈
地理四书,极诋天星,既以自误,又以误人,惜哉!
左地在钱唐万松岭圣国寺后。其龙与杭州府龙共祖。此即数里之
外,分出一脉,出身御屏高耸。屏下连珠数节,走马到头,起仰高太
阳开口做穴。吐唇平坦,二十余丈,地复峻陡。陡下却是寺宇。登穴
从左手一傍入,到穴中不见寺宇并陡峻处,但见四面远峯矗矗,钱塘
江水洋洋。对岸金马门,门中贵人秀立。海门三山渺如拳。四神八将、
三阳六秀皆相拱照。葬后出南宇公仪,登进士,入翰林,官至内阁大
学士。今富贵未艾。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下之三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着
此一卷专论龙分支、垄。盖高山平地,形势不同,故支、垄之说
不可不辩。故《葬经》云:“支、垄之辩,眩目惑心,毫厘之差,祸
福千里。”是故尤当致辩于支、垄焉。
总论支垄
夫支者,平地之龙也;垄者,高山之龙也。其融结为地,力量轻
重,大小贵贱,不以支垄而分优劣,但其形体有山峰平地之不同,故
察识其情性之术亦各有异耳。盖垄龙有星峰形势,脉络分明,易于寻
索。支龙千里平夷,一望无际,难于追求。然垄龙则以磊落起伏、逶
迤奔走为美,软弱、瘦削、丑恶、崚嶒为凶。支龙则以相牵相连、隐
隐隆隆、界水明白、脊脉分晓为妙;高低不明,来势断截,分水模糊
为假。大凡垄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垄最忌于风吹,支尤嫌于
水劫;垄结穴于山麓,支结穴于巅顶。《葬经》云:“卜支如首,卜
垄如足。”又云“支葬其巅,垄葬其麓。”此支、垄龙穴不同之大法
也。其间变态不一,咫尺顿殊。眞支眞垄固所易辩,柰何有似支之垄,
似垄之支,或支来而垄止,垄来而支止;或垄变为支而复为垄,支变
为垄而复为支。亦有以支为坛垜而行垄于上,以垄为坛垜而行支于上
者。又有垄内而支外,支内而龙外者。复有强支弱垄、急支缓垄、高
支平垄、隆支隐垄、石支土垄、老枝嫩垄、偏支偏垄、半支半垄,及
夫非支非垄,不可辩者。故郭氏云“支、垄之辩,眩目惑心”,自非
明师耳提面命,莫能别也。学者先须察此,此而有得,寻龙之能事思
过半矣。
论 垄 龙
夫垄者,山也。山垄之龙,祖宗欲其高大,来势欲其雄伟,星峰
欲其秀丽,剥换欲其相生,过峡欲其周密,枝脚欲其蕃衍,盖送欲其
重叠,行度欲其活变,护从欲其稠密,穴场欲其藏聚,四势欲其和平。
此皆山垄寻地之要诀耳。然垄龙势险而有也,故于险中求平,所谓高
山之窝是也。葬当避杀乘生,《经》曰“垄葬其麓”,为正法也。却
又有等以垄为体,而得支之情性者,则大山垂脉,落下平地,变为支
体。此阴中含阳之义也,时师往往粘葬山麓,而以前拖平地为裀褥。
殊不知龙势未住,微有龟脊,隐隐隆隆,穴落平地,法当枕球而葬。
然阴者为强,固宜避球凑檐。柰何性慢?以此要揷上,急其缓性。刘
氏所谓“垄缓则入檐而凑球”是也。苟以垄法扦之,则败绝立应。此
高垄之至难体认者,不可不察也。
论 支 龙
夫支龙者,平地之龙也。平地之龙,其祖宗父母、剥变过峡,与
夫枝脚桡棹、缠托护从,大段与垄龙无异。吴公《口诀》有云“卧倒
星辰竖起看”,故亦有开帐穿心,亦有华盖、三台、御屏、玉枕等格,
但龙行地中,皆平面,倒地多阔大,难于检点,惟以相牵相连步其龙
脉。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察其隐隐隆隆之脊,或直或曲,动辄
数十里,或数里,始有水分八字之峡,或有石骨微露踪迹,或有银锭
束气之脉。若前面遇水界截,则审随龙之水,及诸水聚处为明堂,以
求穴向。其结穴处自然气聚,或平中有突,或开钳口,或吐唇毡,或
微有靥,如鸡窠,如旋螺之状,必有龟脊牛背、草蛇灰线之脉,入首
束聚结穴。而此处须要高低分明,有水缠绕,或水溶注,或水朝入,
方为的实。又须审其来历,有珠丝马迹、贴地梅花、落地金钱等格,
决是美地。扦得穴眞,葬得如法,富贵悠久。若来历不明,切勿妄下,
平地无气,易于绝灭。所谓来历不明者,乃来脉龙势一坦平阳,无脊
可据,高低不分,全无界水,无过峡,无石骨证脉,无银锭束气,无
龟背分水,无草蛇灰线、藕断丝连之脉入穴;或已经断而不相牵连,
散漫无气,必无融结。其父母兄弟之脉各自分飞,平地之上,虽或忽
起墩埠,孤单无应,必作他龙之用神;或是龙脚所带之秀气,为印,
为笏,为金箱、环佩之类,或是水口罗星、游鱼等砂。故廖氏云“走
珠墩阜在平地,三个五个是。”若孤单一突,又无分水度脉来历,未
可便作平中之突而有融结。卜氏云:“星散孤村,秀气全无半点”;
又云:“滚浪浮花,随风落叶,皆是无蒂无根,未必有形有气。”此
皆平支龙寻地之要诀耳。然支龙平坦夷旷,故于散中求聚,所谓平地
之突是也。盖当揭高就脉。《经》曰“支葬其巅”,为正法也。却又
有等以支为体,而得垄之情性者,则直如掷枪,急如绷线,术中谓之
倒火硬木,此阳中含阴之义,法当避杀粘檐,架折而葬。刘氏所谓
“直急则避球而凑檐”是也。但阳者为弱,本合凑入,柰何性急?以
此要缩下,缓其急性。苟以支法扦之,则凶祸立应。此平支之至难体
认者,不可不知也。
已上所论支、垄,大法如此。但垄之星峰易辩,支之脉络难明,
前辈谓支龙难于垄龙,尤当细察。兹故特集诸家平支之说附下,庶互
有发明云。
《葬书》云:山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止;支之
所终,气随而锺。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又云: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
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杨筠松《龙经》云:坪中还有水流坡,高水一寸即是阿。只为时
师眼力浅,到彼茫然无柰何。便云无处寻踪迹,直到有山方始识。如
此之人岂可言,有穴在坪先自失。只来山下觅龙虎,又要乳头始云吉。
不知山穷落平处,穴在坪中贵无敌。痴师误了几多人,又道藏埋畏卑
湿。不知穴在水中者,如此难凭怕泉沥。盖缘水涨在中间,水退即同
干地力。且如两淮平似掌,也有军州落窠沥,也有英雄在彼中。岂无
坟墓与宫室,只将水注与水流,两水夹来是龙脊。
又云:莫道山高方有龙,却来平地失其踪。平洋龙从高处发,高
起星峰低落穴。高山既认星峰起,平地两傍观水势。两水夹来是眞龙,
枝叶周围抱处是。莫令山返枝叶散,山若返兮水散漫。外山百里作罗
城,此是平洋龙局段。星峰顿伏落平去,外山隔水来相护。平洋仰面
似鸡窠,隐隐微微立高埠。便从立埠觅回窠,或有勾钳或如螺。勾钳
是案螺是穴,水揖明堂气聚多。四傍水势如城裹,水绕山回聚一窝。
霜降水涸寻不见,春夏水高龙皆现。此是平洋捉龙法,过处如丝或如
线。高水一寸即为山,低土一寸水回还。水缠便是山缠样,缠得眞龙
如仰掌。窝心掌里如乳头,端然有穴明天象。水绕山缠在平坡,远有
山冈近有河。只爱水环抱身体,不爱水返去寻地。水抱方有山来抱,
水不抱兮山不到。莫道高山龙易识,行到平洋失踪迹。藕断丝连正好
寻,退卸愈多愈有力。
又云:大梁形势亦无山,到此寻龙何处是?识得星峰是等闲,平
地寻龙最是难。若无河流与淮水,渺渺茫茫不见山。河流冲决山断绝,
又无石骨又无脉。君若到彼说星峰,一句不容三寸舌。又云:十里半
程无冈岭,平洋沙渍烟尘迷。到此君须看水势,水势莫问江与溪。只
要两源相夹出,交锁外结重重围。又云:凡到平洋莫认踪,只看水绕
是眞龙。又云:高山大垄峰多秀,不似平原一锥卓。又云:也曾见穴
在平洋,四畔周围无高冈。
又云:上智寻龙观气脉,指望高山散踪迹。相连相接下乡村,失
迹遗踪细寻觅。气逢水界有住期,如缉悠悠细消息。平洋大地无影形,
如灰抛线要君识。相粘相牵寻断绝,尽是平洋眞口诀。过时如雁列深
云,藏时犹似泥中鳖。平洋相并盏中酥,落在坪中谁辩别?
杨公《画筴图》云:平地之脉,如草中之蛇,灰中之线。只看水
分水聚之中,便是眞气融结去处。又曰:临田观穴,不问大小八字,
只看上面形势,分晓下面证佐。或唇或口,便为眞气正穴。又曰:平
坡之脉如掌窝,水聚交而不流,锁断眞气,便是关门立穴之处。仰看
上面脉,必有翅翼,如灯影穿壁,轻薄而不动,自有高卑。又曰:高
山落落平田,若有火嘴,要看尖尽处;若开钳口,谓暗火开红。此是
火放灰中,似见火红。如尖嘴不开钳口,谓之死火带杀,不可葬。又
曰:龙到平洋临田结穴者,上有来,下无出脚,但见田塍面前兜转,
似带,似娥眉拱护,此上是穴。又曰:龙落平坡,日久年深,人开成
田地,要看两边形势,田墈一层低一层,如急浪下滩。细寻前面水势
回环,两田如月角兜转,始是眞龙作结之处,谓之浪花里滚月。又曰:
高山行龙,势落平地,无踪无迹无龙虎,形如铺毡展席,散如碧玉之
纹、浪花滚月、雪里飘梅,如灰中之拽线,如草里之寻蛇,详加目力,
细辩阴阳。切要诸水聚堂,朝对尊严,球檐下合分明,气脉自然融结,
沙水来去得位,门户重重关闭,坐下宾主有情;又要明堂如锅底,四
围不倾泻,水口不通舟,可谓吉地矣。
陶公《捉脉赋》云:支阜平夷,如灰拽线,悠悠而缩瓜藏形,隐
隐而无头无面。岂知遇水为眞,乘风则散。又曰:大地平洋回环,四
顾得水藏风,时人罕遇。又曰:鸡鸣犬吠,闹市烟村,隆隆隐隐,孰
探其原?若乃断而复续,去而复留,奇形异相,千金难求。折藕贯珠,
眞机茫漠。临穴坦然,诚难拦摸。障空补缺,天造地设,留与至人,
先贤难说。
张子微云:中原平地及湖乡,行龙入地至难详。寻得龙来无穴下,
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回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
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如逢水穴方止,无水拦断去不穷。诸公记此
水龙诀,不与冈山一例同。
刘氏云:中原,百里千里皆为平地,虽有高形可寻龙脉,无穴可
下。盖龙之隆隆隐伏,间有得见处。然到作穴,又无定踪,只看水之
曲折如何。水若环绕,拦截穴头,固为易见。不然,水亦在前或在后,
弯曲之处相当,即可定穴法。如无水处,虽有穴,亦必非龙脉尽处,
不为端的。若以山乡之法取之,则失之矣。
廖氏《泄天机》云:更有平洋局又别,倾廪为君说。星辰原出在
高岗,撒脉下平洋。高冈聚讲与过峡,行龙皆一法。撒落平洋始不同,
切莫失眞踪。地有高低即山水,节目同一体。远山近水两旁缠,脉似
藕丝连。倒身龙格隐复现,脉上行时见。隐隐隆隆正好寻,寻得值千
金。又曰:平地龙神观水势,认取原无异。
范越凤《洞林秘诀》云:平原旷野,茫然数百里之远,视水所归,
则知来山。左右两阜拱接分明,可以藏车隐马。有盘曲之水,朝向之
流,乃第一地也。高山平原本无二说,要以形势为本。观其来历绵远,
气象环合,高山无悬崖崩破之害,平原无断垄横堑之绝,乃叶吉卜。
故阴阳家贵于心得意解,不可执一。又曰:相平地之法,四顾审其土
脉,观其流泉,得水为上也。
吴公《指南》云:古人谓大地落平洋,盖以其祖宗发脉而来,中
间剥变过度处多,气脉既全,便无力亦水深土厚,此平洋所以为大地。
然而平洋龙法,非俗眼所能寻识,多是高山大垄,忽然撒下平坦,人
但见山势已尽,而不知水分八字,界过护从,送出正龙,一脉如丝如
线,在此处藏踪闪迹,直抛过前面去,却微微突起三五七个平低山阜
出来,或土洲之类,牵连而行。又复跌断,却去前面,或作突中窝,
或作窟中突,宛然成一天然之穴。其做穴处,四神八将,自然应副,
堂局水城,自然回抱。乍看似无好处,细玩却有妙理。故平洋地所以
难寻而又难识也。
《明山宝鉴》云:平洋大地,认水为龙。水势若回,龙亦随住。
一丈之山,胜彼千丈;一尺之山,胜彼千尺。
《寻龙歌》云:平洋大地无龙虎,杳杳渺渺寻何处?东西只把水
为龙,下后出三公。
《入式歌》云:茫茫四畔无龙虎,君欲寻龙向何处?地师只把水
为龙,交流便是龙归路。
卜则巍云:穷源千仞,不如平地一堆。又曰:水星多出平地,妙
处难言。又曰:或隐显于茫茫迥野。又曰:平中得一突为奇。又曰:
仿佛高低,依稀绕抱。又曰:地卑处切忌泉流。又曰:平地起培塿,
一东一西。又曰:平洋地当斟酌,不宜掘地及泉。又曰:平沙落雁偏
宜水,泊岸浮簰不畏风。又曰:势如波涌,何须卓立之峯?脉若带连,
何必高昂之阜。
《二十六脉歌》云:仙掌脉,少人知,平洋不怕八风吹。但寻眞
脉堪埋玉,休管傍人说是非。水若抱龙龙抱水,背剑斩砍?/div>
人子须知-明-徐继善人子须知-明-徐继善回顶部
更多推荐
生出,平地,结穴,平洋,形势,不可,水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