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案例:舞龙灯,本文共8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案例:舞龙灯
案例:舞龙灯
背景:新学期开学,过年的喜庆气氛还在延续,孩子们之间的话题也离不开过年时他们的所见所闻。姚怡凌说:“过年的时候,我外婆做了很多很多糕,真好吃!”王可说:“我们在老家我奶奶给我包饺子,饺子也很好吃的!”李孝说:“我在老家还看到路上有人在舞龙灯,龙很大很大的,你们肯定没见过!”仲振不服气地说:“我在电视上也看到过的!”“我也看到过的`!”……基于孩子们对于“舞龙灯”的好奇和热情,让我们在一次户外活动时也尝试着学起了“舞龙灯”。
实录:
孩子们在对一个跟着一个跑的基本规则熟悉了以后,游戏进入了一个高潮。这时我发现做龙头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只是一条龙只有一个龙头,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我让孩子们分成四队,变成四条“小龙”,但还是发生了争执:只见唐弘祖和韩文豪都想当龙头,谁也不肯让谁。这个说:“我一次都没当过龙头呢,让我先当吧?”另一个说:“不行,我也没当过呢!”当他们用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时,我故意只是在一旁平静的观察。不一会儿张肆佑过来了,见他们争得不可开交,就建议采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方法来决定谁当龙头。唐弘祖和韩文豪同意了。结果,唐弘祖赢了,于是按照规则由他先当龙头,其他小朋友跟在他后面。可是他兜了一圈又一圈,欲罢不能,后面的小朋友高声叫他停下他也不理不睬。于是,争执又开始了……没有过多久,我看到“小龙”又重新“舞”了起来,这次张肆佑做了龙头,后面跟着的孩子口中都在数着:“一圈、两圈……”原来孩子自己制定出了舞龙灯的规则(每人做龙头兜二圈)。
分析:
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很成功的处理了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一个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个旁观者,谁先做龙头和如何轮换都是他们自己通过协商解决的。这一过程是孩子们的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他们从中获得了许多的体验,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或学会保护自己,或学会控制自己,并以适当的方式与人合作玩(轮流玩)等等。在这种自我教育过程中孩子之间的交往变得更自然、更积极、更主动。他们自主、能动地进行价值选择、是非判断和行为控制,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心智的成熟和社会性的发展。
篇2:舞龙灯
北京市东城区 和平里第四小学 三(5) 牛祺祯
舞龙灯是中国民间非常热闹有趣的习俗。每年春节期间,地坛庙会的舞龙灯多么好玩呀!
龙灯的'种类真多,有用布缝的布龙、竹子扎的篾龙、稻草扎的草龙,五颜六色,十分好看。舞龙灯的人们头扎毛巾,脚穿草鞋,扎腰束腿,舞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有双龙戏珠、大龙卷小龙、双龙盘旋。所有的龙一会儿慢慢游动,一会儿上下左右地翻腾,它们又分又合,始终不打结,真像活了一样。
为什么龙会动呢?因为舞龙师站在龙头前,手持龙珠,像乐队的指挥那样做出各种动作,舞龙的人们齐心协力地扭、挥、仰、俯、跑和跳,跟小兔似的,所以龙就动了起来。舞龙的现场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看表演的人个个兴高采烈。
中国人爱舞龙灯有很长的历史。作为龙的传人,我很喜欢舞龙灯。
投稿:-1-4 14:41:08
篇3:舞龙灯作文
舞龙灯
今天,我家的砧板坏了,妈妈带我到草城街杂货店去买砧板。 妈妈在挑选的时候,我突然听到外面敲锣打鼓的声音,怎么回事啊?我急忙跑出杂货店,寻声望去,只见不远处一道黄色的东西在不停的上下翻滚飞,接着那黄色渐渐变大变清晰、街上的人也越来 越多。 不一会儿,一条回旋环绕的龙展现在我的眼前,它黄色的龙身,金光灿灿的龙鳞,长长的身躯,斗大的龙头。一双又亮又闪的龙眼。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那条金色的龙舞动起来了。有时空中飞腾,有时掠过地面,真是好看极了,围观的人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今天可把我高兴坏了,哎呀,妈妈呢?我把买东西的妈妈给忘了,我急忙转身去找妈妈,却发现妈妈就在我身边,手里还拎着一块漂亮的砧板,任务完成,回家去了喽! ~\(RQ)/~
篇4:舞龙灯作文
我的家乡靖州,是一个山区小城。虽然城市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朝时期,朝廷就在这里设下了官府处理政事。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采天地之精华的人们。人们在这里休养生息,执著地追求着人生的崇高乐趣。舞龙灯,就集中体现了家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每次大年过后,龙灯队便浩浩荡荡地进人城内。当幕色降临的时候,长长的龙灯队便开始舞起来了。此时,锣鼓齐鸣,大街小巷响遍了鞭炮声。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不消片刻,街道上便人山人海,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牙齿都未长全的幼儿。人们接踵摩肩,一个个都踞着脚尖向前看着,生怕错过了这大饱眼福的机会。
龙灯队声势浩大,足有半里多长。龙灯队的排头是两排灯笼。灯笼各式各样,有的似金鱼,有的似龙虾,还有的似活兔……这些灯笼新颖别致、制做精巧。灯笼随着人们手的摆动而摇晃里面的蜡烛一也忽闪忽闪的,让人看得人了迷灯笼一过,纸做的'民间神话中的人物便手舞足蹈地过来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观音……真是应有尽有。能工巧匠们把它们做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这些灯笼人物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晃过,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人们还未从神话人物中醒悟过来,那威风凛凛的狮子又舞过来了。狮子的皮毛颜色鲜艳,样子非常逼真。狮子是由两个青年装扮的。他们一会儿跳跃,一会儿静卧,一会儿左躲,一会儿右扑。最精彩的还算狮子踩“绣球”。当“绣球”滚到路中时,狮头的那个青年就纵身一跃,跳到了“绣球”上。这时,“绣球”紧跟着向后滚去。眼看狮头就要栽下来了,狮尾的青年马上一跃而上,稳住了重心,“绣球”又平稳地向前滚去。人群中立即爆发出一阵喝彩声。
狮子舞得正酣畅时,两条巨龙抖着身子“飞”过来了。往往这个时候,是龙灯会的高潮时期。此时锣鼓震天,炮声响遍全城,炮光把半边天都映得通亮,舞龙灯的小伙子们则舞得更加起劲。龙头向上,则龙尾向下;龙头向左,则龙尾向右;龙头向右,则龙尾向左。伴随着小伙子们那雄浑的“嘿嘿”声,巨龙扭动着身子,时而腾空飞起,时而俯身冲下,双龙抢“宝”则更有趣。一个人举着一个通红的“宝”,在花灯中穿来穿去,逗引得两龙不顾一切地张开嘴过来抢。宝球向下一躲,两条龙都扑了一个空。宝球时而左闪,时而右藏,时而上,时而下,两条龙也紧追不舍,真有一股不得宝球不罢休的架势。两条“死”龙,被他们舞得生龙活虎,威风凛凛。
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便开始从龙身下钻过去。据说小孩钻了会长高,老人钻了会增寿,中年人钻了会加福。父母们拉着小孩钻,小孩拉着爷爷奶奶钻。人们跳着、笑着,欢呼声此起彼伏。人们都沉浸在无比的欢乐声中。
很晚,龙灯舞才结束。可是,留在人们心灵中的幸福之火仍在燃烧!为什么人们对龙灯这么偏爱,对它的力量那么迷信?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篇5:曲周舞龙灯
曲周舞龙灯
摘要:邯郸曲周县的`龙灯,源远流长,它造型独特,别具一格;舞法多变,出神入化;仪仗豪华,气势恢弘,是一项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瑰宝. 源远流长 在古代百戏杂耍中有“鱼龙曼延”的节目,后演变为“鱼龙之戏”,由艺人扮演,通过机关驱动,在皇宫殿前为帝王演出,入水为比目鱼,出水为黄龙.受此启发,艺人们不断创新,使龙灯由静变动,由动而舞,并由单人舞变为多人舞,至此使龙灯舞三者结为一体,形成舞龙灯这一综合性民间艺术.作 者:杜云岚 作者单位: 期 刊:当代人 Journal:THE CONTEMPORARIES 年,卷(期):, “”(6) 分类号:篇6:舞龙灯散文
舞龙灯散文
临近元宵,随处可见的小摊上便挂满了五彩缤纷的花灯。看着这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荷花灯,古朴典雅的宫灯……谁不心动,何况是孩子。一群孩子提着各种造型的花灯,雀跃着、蹦跳着,斑斓的色彩,追逐的欢笑,牵着思绪回到我遥远的童年。
枫树李家是一个有由十四个生产队,千余户人家的大姓村庄。在那远远近近的地方,每逢向陌生人介绍,一句我是枫树李家,足能让你牛气冲天。年节一过,村长就会号召舞龙灯的老把式去山里砍竹子,聚集在大队部里破竹篾,用粗细有致的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这些侍弄田地的粗手大脚扎龙灯竟然如此细腻灵巧:龙虬冲天翘,眼似铜铃照,龙舌鲜如血,龙身似云飘。
正月十二开始,龙灯队就会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去表演。百节龙只有枫树李家能拉得出,玩龙灯的队伍足有一里多长,村里人要的就是这远近独一无二龙的强势和霸气。龙灯队绝不允许有女人参加,我只能远远偷窥。
回到家,我便吵着嚷着要灯笼耍。爸爸挑选了几根韧性强的青竹枝,弯曲成小南瓜的模样,然后糊上红红绿绿的花纸,南瓜的上下各留了一个大口子,分别绑上一块木板,下面的木板上钉了钉子,用来插蜡烛,上面的木板上装了一根长竹棍。为了便于更换蜡烛,爸爸还在南瓜灯旁边开了个小窗子,用红纸做帘子。提着爸爸亲手做的南瓜灯笼,喜得我又是蹦又是跳。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百节龙也好,小灯笼也罢,到了晚上更是壮观,灯火在房前屋后、山间田野游动,张彩声、附和声、嬉笑声把一个个寂寞的山村闹腾得彻夜难眠。外面喧闹声让我也磨拳擦掌,匆匆忙忙吃上几口饭,就提着南瓜灯,穿上新花棉袄,拉着弟弟就出门了。
那时的我一点也不懂羞涩,每到一户人家门口,就大声喊:灯来,门开!弟弟跟着附和:好啊!门吱呀一声打开。龙灯龙灯到你家,好啊!你家生个小娃娃,好啊!……龙须龙须,笑嘻嘻,好啊!生个儿子在朝里,好啊!……得到祝愿的人家笑逐颜开,乐滋滋地捧出一大把红香给我们,回赠祝福。
转悠了几户人家,弟弟就嚷嚷:哇塞,姐,太多了,我拿不下了!看着被香染得满脸红彤彤的弟弟,妈妈眯缝着眼,接过大捧的红香,虔诚地放入竹篮,也把一年的希望憧憬装进了小竹篮。
超出了玩小灯笼年龄的大男孩用稻草扎成草龙。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曾记载: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我回家尚未坐定,草龙就舞进了我的家。妈妈激动地喊:老倌,快,快,放爆竹接龙!爸爸赶忙点起了一挂鞭炮。龙头在大厅盘旋,后面的一节跟着一节卷起来,草龙随锣鼓有节奏舞动,几分钟后,龙身依次松开,龙头出门。妈妈早拿出了让我们馋得直流口水的蜜枣,原来龙灯队后面还有两个壮实的大男孩抬着一个大大的竹箩,装满了冰糖、蜜枣,依稀还能看见几包庐山牌香烟。
我和弟弟一路尾随,草龙队从村头舞到村尾。夜渐渐深了,闪烁的花灯渐渐稀了,草龙队的锣鼓也不敲了,舞龙者这才向村外走去,渐渐消失在田野中,紧接着一阵火光冲天,火烧草龙的浓烟如一条灰色的龙,映着火光,昂首奔腾,直冲云霄……。
长大了,我客居在小城里,小城的元宵节远没有“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的繁荣,更没有乡野群龙狂舞、灯火如潮的热闹。纸糊灯笼已嫌繁琐,塑料灯、跑马灯、音乐灯粉墨登场。小城偶尔举办一次灯展,花样繁多,灯楼、灯雕,金光璀璨,颇为壮观,但也远远没有乡下窜出几条龙灯更吸引人气。
今夜又是元宵节,五光十色的.“魔术弹”,发着笑,闪着光,飞上天;五颜六色的“鸳鸯蛋”乐颠颠,地上滚,路中翻,大地上栽满了童话般的故事。在儿子的鼓动下,带着几分怀旧,提着莲花灯笼出门。小城的夜色更胜从前,然而绚烂的霓虹灯下却找不到舞灯人的踪迹,偌大的广场寻不着一盏红灯笼。耳边飘过是舞厅旋转的音乐、网吧放肆的游戏机嘶鸣……更不见郊外草龙窜上街来,撕碎这满街的沉静,我怅然若失。
元宵节游动的是灯,流动的却是人气,是人文情怀。一个人淡出元宵,心尚如此寂寞,一个时代淡出传统文化,更会让心与心之间隔膜、暗淡。但愿根植在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能一代代传承,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笼,把我们的心永远照亮。
篇7: 舞龙灯作文
“过春节喽!过春节喽!”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高高的灯笼挂在门前,长长的对联迎接着在外幸苦打拼的亲人们地到来。
我可兴奋了:“哥哥,哥哥,我们去打篮球呀!”“别烦,等我打完这盘游戏!”“姐姐,我们去玩儿啊。”姐姐大叫着:“别吵别吵,我在抢红包。”“弟弟,弟弟,我们去玩吧。”可麦宝也不理我了,“别叫,我在搭坦克呢。”我一定神,只见大家手上都拿着手机,眼睛瞪得跟铜铃一般大,发着亮光,时不时的还传来声音,“左路偷塔、左路偷塔!小心对面猴子!”
我纳闷儿了:“到底怎么样哥哥姐姐才会陪我玩呢?”这时,外面传来了声音,“快出来,快出来,龙头到了。”哥哥姐姐们顿时把手机一扔,外套一披,趿拉着鞋子,争先恐后地冲了出来,我可开心了,也跟着往外冲。只听前面拐弯处轰隆隆的传来鞭炮声,左邻右舍也相继着往外跑。几个小朋友窜到马路中间,大叫着:“龙头来啦,龙头来啦!”
只见那拐弯处,窜出一条巨龙,随着大家的欢呼雀跃,也舞动了起来。那龙一蓄力,一个猛冲往天上飞去。小朋友那边沸腾了:“龙飞啦!龙飞了!”那龙又一收腹,一头直往地上扎去。眼见着就快撞上了,它一个帅气的360度转身,肚皮贴地,一个鱼打挺,再次起身。旁边的乐队响起来了:“咚咚咚!”。巨龙随着声音时上时下,忽左忽右,分外潇洒,那一个个高难度动作,使人眼花缭乱。
龙好像是玩累了,舞动地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我有幸和爷爷一起,前去观赏这条巨龙。我原本还有点害怕,缩在爷爷身后,不敢上前。爷爷给我解释后我才明白。原来这条威武的巨龙,竟是由一块一块的粗麻布制成的。那不起眼的粗麻布,一红一黄的排列着,就变成了这条威武的巨龙。
舞龙灯是我们老家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很多外出打拼的年轻人,也都会回到家乡,与家人一同欣赏这雄伟的巨龙。
篇8: 舞龙灯作文
我的家乡是六横,六横是一个非常美丽,拥有许多风景线的小镇。正月初一舞龙灯便是这其中能让人驻足痴望的风景线之一了。
正月初一早上“咚咚当当”的一阵敲锣打鼓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我穿好衣服来到楼下原来是在舞龙灯。只见金黄的龙头特别精致,整条龙是由无数个“鳞片”组成五彩斑斓的好看极了,我突然发现两条龙的尾巴上都分别写着:一帆风顺和喜迎春节,不一会儿奶奶下来了她问我:“你知道龙有几节吗?”我认真地数了起来:“一、二、三……两条龙共有二十四节。”奶奶点了点头。
这时舞龙的队伍往广场去了,我跟奶奶也来到了广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人群都围成了一个圈,两条龙在中间不停地表演着,一会儿是双龙戏珠、一会儿是黄龙卷蓝龙、一会儿又是波浪翻滚。仔细看可以瞧见领头的阿姨头上冒出了许许多多的汗珠,因为所有的动作都是她在带头,龙头又特别重,所以很是吃力。忽然一个身穿黄大褂,手拿大扇子的大头和尚来到了我面前,立刻我就躲到了奶奶身后,因为我怕大头和尚,不一会儿大头和尚就离开了,我就问奶奶:“为什么要有大头和尚呢?大头和尚好恐怖哦!”奶奶回答我说:“因为大头和尚能为我们带来欢乐,如果没有他,那舞龙灯就没意思了。”
龙灯远去了,人群离去了,我跟奶奶也回家了。舞龙灯虽不是六横独有的特色,但它却给我们的春节增添了不少欢乐和色彩。
更多推荐
案例:舞龙灯
发布评论